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三门峡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三门峡

名噪一时的陕州澄泥砚

2015/1/27 11:05:02 点击数: 【字体:


名噪一时的陕州澄泥砚

名噪一时的陕州澄泥砚

名噪一时的陕州澄泥砚

  在我收藏的几十方澄泥砚中,有三方砚背上模印有“陕州工艺局”、“人马寨村”、“玉瑞”等字样,分别是:

  (一)红漆金蟾澄泥砚(图1、2、3),清代,长13.2厘米,宽11.2厘米,高5厘米。全器呈蟾形。砚、盖两部分分开也呈蟾形。砚堂下凹为蟾身,前部中间开挖砚池,边框上有蟾耳、眼,高起边线为子母口。下连四足,腿曲成匍匐状。砚盖前部有两耳、两眼,身上疣状物刻画到位。砚堂、砚缘、砚底、盖底无施釉,露灰黑色胎,上多银白点。砚堂留大片朱砂红及墨迹。盖面、边墙髹红漆,色彩艳丽。底有模印阳文楷书“隐士玉瑞造”。全砚构思巧妙,造型生动,蟾蜍朴拙可爱。据说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徐世章也收藏有这样一方“金蟾澄泥砚”,后捐给天津博物馆。

  (二)莲花头黑陶砚(图4),清代,长15.8厘米,宽12.4厘米,高2.8厘米,砚身椭圆。砚首呈七曲莲花瓣。砚堂、砚池深凹,中间有弧形隔墙。四周内敛,背弧形。砚首着地,后部安双乳足。中间方章内阴文:“河南陕州澄泥砚人马寨村玉瑞造”。砚通体灰黑,陶质,背有布纹,造型古朴柔和。

  (三)八角描金澄泥砚(图5、6),清代,径24厘米,高3厘米。砚堂圆而平展,无堂池之分。八角边框高起,背平,中间略凹,并行三枚长方印章:右章内阴文隶书:“陕州工艺局澄泥砚王玉瑞造”;中间章内阳文楷书“土产澄泥”;左边章内阳文篆书“宝贵昌宜寿”。砚堂无釉,露灰黑胎,银星点点,坚密细润。边缘、边墙及背上金色漆。全砚大器稳重,富丽堂皇。

  这三方澄泥砚上铭文能解读出什么信息呢?经查民国二十五年《陕县志》卷十三物产土属记载:“澄泥砚,唐宋皆贡。按此砚今产于人马寨村王玉瑞制造有年。实取土于土 门,土质如红石,碾碎成粉,掺和为料甚佳。”原来,澄泥砚在唐、宋两代是作为贡品上送皇家使用。西汉就已经出现陶砚。到了西晋南北朝,开始出现模仿秦砖汉瓦式样制作早期的澄泥砚。到了唐代,澄泥砚制作技艺已经非常成熟,流行的有虢州澄泥砚、青州澄泥砚和绛州澄泥砚。其中最著名的是虢州澄泥砚,作为贡品上贡朝廷。杜佑在《唐通典·食货》载:“弘农郡贡……砚瓦十具”;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地理志》中也说:“虢州弘农郡土贡瓦砚”。当时虢州澄泥砚在“四大名砚”中排名第一,代表了中国制砚的最高水平。宋人李之彦在《砚谱》中说:“虢州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也称赞它“坚实如铁,叩致金声,刀之不入”。虢州就是今天三门峡市的灵宝县。《灵宝县志》载:隋开皇三年(583)置虢州,至元朝至元八年(1271)废虢州,历经600余年。唐时辖弘农、阌乡、朱阳、湖城、玉城、卢氏六县。唐代虢州位于洛阳和西安两都之间,是黄河漕运必经之地,往来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众多,受到文人喜爱的虢州澄泥砚便向四方流传开来。河南虢州、山东青州和山西绛州,均在黄河岸边。这是因为,澄泥砚的制作原料以沉淀在黄河河床底下的千年河泥最为适宜,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制砚匠人就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宋人苏易简在《文房四谱》记述了澄泥砚的制作方法。一般是选用丝绢淘泥沉淀所得的极细的泥料,或选用河水自然沉积在丝绢袋中的细泥。这些泥土十分细腻。取料要花二、三年时间。得到泥料之后,先把它晒得半干,加入黄丹、石英料等配料,“团合溲如面”,“令其坚”,用竹刀进行削刻修整成砚形,或放在泥模中,压制成坯,制成砚台大体形状后,再用金属利刀精雕细琢出各种纹饰,在日光下进一步晒干,后加入稻糠并黄牛粪入窑烧成陶质,取出后加上墨腊、米醋,放入蒸笼中蒸烤,掌握一定的温度;出笼后即为成品。这样制成的澄泥砚坚硬细密,润泽如玉,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历寒不冰,呵气生津。正如清代乾隆帝所称赞的那样,“抚如玉,呵生津”。

  到了明清,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出产的澄泥砚后来居上,渐渐取代了虢州澄泥砚而名噪一时。陕州澄泥砚生产主要集中在张村塬上的人马寨村。人马寨村属陕县宜村乡,位于三门峡市南部。该村历史悠久,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就位于人马寨村东北部沟边的台地上。村中从明代起,就一直有烧制澄泥砚的历史。到清代,特别是晚清,盛极一时,且以当地王氏家族所制澄泥砚最负盛名,出现了王玉瑞、王士瑞、王治瑞、王福堂、王玉堂等一批制砚能手。其中最著名的制砚人为王玉瑞。这些心灵手巧的制砚人在继承唐、宋时期虢州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了秦砖汉瓦、青铜器纹饰以及民间年画、剪纸等吉祥图案,独出心裁制造出许多极具地方特色和文人色彩的澄泥砚,受到了文人钟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立“陕州工艺局”,为官督商办的手工业工场。王玉瑞等人马寨村泥陶砚艺人曾被当时的工艺制造局聘请,他们的作品被纳入工艺局所产,印上了“陕州澄泥砚工艺局王玉瑞造”款。由于王玉瑞艺名名气大,有些其他人雕制的澄泥砚,也印上“王玉瑞造”、“隐士玉瑞造”等款。从这时候开始,陕州澄泥砚才标出产地名号。清末民初,人马寨村生产澄泥砚作坊有二三十家,在陕州城开有不少字号,当时的“王玉堂”、“永兴堂”、“永兴泰”、“永兴和”等享誉四方。日寇攻打到陕州张村塬时,人马寨村生产的澄泥砚被日军全部打碎铺路,村人备受打击迫害,制砚无法生产,只得关窑停产。

  人马寨村制作澄泥砚,与上面提到用黄河床底泥土作材料及生产流程有些不同,用的是来自公烧阳沟和离村几里远的土门村的红胶泥土,经过取土、拣选、曝晒,将土碾碎,过筛出极细泥粉,再放入水中澄滤沉淀得更细,再加入配料,然后取出细泥进行“醒泥”或“闷泥”一段时间,再制成砚坯。砚坯用银沙粉脱模后压印铭记堂号(正是用了银沙粉,所以上述三方澄泥砚上均有银白沙粒闪亮),放置窑内阴干,待半干时,再用利刀削刻修整,雕饰各种图案,干透后再放在太阳下稍经曝晒,趁热入窑焙烧半日即可。出窑后以黄腊热涂砚堂砚池,以达到细腻润泽,拒水保墨。当时窑洞就建在峭壁上,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曾有二三十孔砚窑,在沟顶鼓起一馒头形窑口,沟侧开一个烧火口,状如砖窑,但比砖窑小。据说至今在当地还留下一处砚窑。

  当然,当时陕州制砚者不仅王氏一家。《陕县志》载:“又有卢砚相传,县人卢景日牧羊手制泥砚,烧成陶器藏于山岭之洞中,采薪掘土者每得之,较澄泥砚更佳。”清乾隆十二年龚松林修纂的《直隶陕州志》载:“曲崔里据州城西南三十里,有卢敬村八十五户。”民国史学家邓之诚所著《古董琐记》也提到他收藏的“风字瓦砚”为卢村砚,并说“卢村在陕州城南三十里,传有隐士卢景,好造瓦砚,砚成悉瘗之崖壁间,砚大者径尺,小者三四寸,行如箕如瓢龟鳖之甲,下有两足”。当今有人收藏的澄泥砚中,也有“卢砚”、“卢敬砚”、“ 垆砚”、“真卢砚”的模印铭记。传说卢景为明朝人,他制砚用“羊尿”、“人尿”做配料,因此卢村生产的澄泥砚被人称为“尿泥砚”。这些砚大部分传承了唐代澄泥砚的样式,但有的冲破陈规,吸收民间传说故事,大胆创新,显现出大众化、民俗化和地域化。澄泥砚开始走向民间。卢村砚衰落之后,继之而起的就是人马寨村的澄泥砚,进一步使澄泥砚从文人雅士殿堂走向民间百姓,用黄河河泥做原料的传统也逐渐被当地的红胶泥取代。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收藏(2014-03-1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