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三门峡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饮食习俗

2013/9/24 9:23:34 点击数: 【字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豫西山区人民生活艰苦,在饮食方面的俗语有“豆面条,酸黄菜,玉谷面馍包豆馅”,这就是一般中等的生活水平。还有“进了大小沟,步步踩石头,早晌吃糁子,后晌煮芋头(土豆)”之说,可见群众生活之苦。饮食习惯一般冬季日短,每日两餐;春夏日长,农活较重,每日三餐;收获季节,早晨带干馍下地,9点左右吃早饭,午饭为下午2点,晚饭多在下午8点,太阳落时喝汤,每日即为五餐。卢氏以糁子汤配馍,面条为主;灵宝、陕县西部四季均以馍为主,面条、米汤为辅,冬季做汤常加入豇豆或红薯,每天早上有以酸开水泡馍做早餐的习惯。吃粮品种,富有之家麦收后至10月初以小麦为主,10月至来年麦收前多食谷子、玉米;贫苦之家则半年粗粮半年糠,以辣椒、豆酱、腌制萝卜、韭菜等咸菜佐餐。季节蔬菜仅供富户人家享用,一般人家只有节日和待客时才炒热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粮食品种有所调济,但总的饮食习惯未改。“酸开水泡干馍”作为早点,陕灵群众仍十分喜爱。“面条”仍然是每日必餐。但无论山川,已将豆面条为主渐改为以麦面面条为主。面条花样有阳春面、鸡蛋面、炸酱面、卤面、拽面、炒面,等等。一般招待客人食捞面、鸡蛋面,夏季多食凉面。逢年过节吃“饺子”、“枣糕”和油炸食品。三门峡建市后,城市职工及市民以面食和大米为主食。面食花样有馒头、面条、包子、锅贴、炒面、卤面等,副食品较丰富,并渐喜食海味。早餐极简,午餐较丰富。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丰收,粮食充裕,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群众均常年吃麦面(群众说:“人活一百,没见过常年吃麦”),玉米成了饲料。城乡居民普遍一日三餐,鸡、肉、鱼、蛋成了人们节假日、亲来客往的家常便饭。酒类饮料也进入民间餐桌。由于群众经济日渐宽余,城乡饮酒之风渐浓,其中也不乏饮酒取乐、酗酒闹事、挥霍浪费之人。

    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除小麦外,大米成为城乡居民的主食。玉米面虚糕(陕县和市郊群众称为起蛤蟆馍)、红薯面条、豆面条等成了人们生活的调剂食品。玉米面及各种杂粮(谷、薯、豆类)食品成了受人欢迎的保健食品。蔬菜种类繁多,当地的、引入的、新培育的品种不断增加,大棚、温室反季节蔬菜四季种植,各类新鲜蔬菜,常年不断,冬季除交通不便的山区丘陵村民,多数已不再贮存蔬菜,随时可到市场购买。各种肉蛋(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狗肉、驴肉,鸡蛋、鸭蛋、鹌鹑蛋等)市场供应丰富,各类海鲜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牛奶、羊奶成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小孩的早点。瓜果种类繁多,平常人家常吃。城镇中等家庭和农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已开始由食主食为主变为以肉蛋菜等副食为主,饮食开始向营养性和保健性发展。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群众吃菜不方便,仍以主食为主,但基本上不存在温饱问题。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衣饰风俗上一条:居住风俗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