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00多年前,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晚期,这个时期的三门峡盆地(地理学上也叫“陕灵盆地”)部落林立,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据考古调查,从三门峡市区到灵宝西部的黄帝铸鼎原地区,共居住着100多个部落1300多个氏族,人口近26万人,几乎是当时河南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那么,如此多的人口吃什么?
50多年来,国家和省、市考古工作者在三门峡盆地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三门峡盆地被列为我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地区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在灵宝西坡、三门峡市区的庙底沟、南交口等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分析,基本上了解了当时三门峡盆地先民们的食物结构。
● 粮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5000年文明史实际上是农业文明史。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特别是在豫西、晋南和秦东的文明起源核心地区,已发现有粟、黍、豆、麦农作物遗物。而在三门峡盆地,除了发现以上几种农作物外,1997年至1998年为配合连霍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南交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很多炭化的稻米,C14测年距今约6000年。这是黄河流域首次发现仰韶中期阶段水稻遗存的重要实例,同时也表明当时三门峡一带的环境是温暖湿润的,当时的先民们不仅食用粟、黍、豆等,还食用大米。
● 肉类
目前,三门峡盆地考古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的动物遗骨标本主要有:猪、牛、羊、狗、鸡、梅花鹿、獐、熊、兔、貉、硕猕猴、竹鼠、豪猪、仓鼠等23个品种。其中,以猪最多。灵宝西坡遗址出土的家猪遗骸占90%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猪、牛、羊、鸡等已被驯化,并被人们食用。当时的人们不仅食用家畜(禽)类陆生动物,还食用鱼、蛙类水生动物,并且猎捕野生动物。据专家对灵宝西坡遗址墓葬中人的骨骼中的营养成分分析后发现,一些大墓中的墓主人生前营养等级明显较高,而中小墓葬的墓主人则相反,骨骼中营养成分的高低也体现了墓葬人物的尊卑之别。
● 水果
南交口遗址发现有桃、杏的果核残块,西坡遗址中出土有枣、酸枣、山胡椒、柿、野山楂等植物遗存。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种植桃、杏、枣、柿等水果来食用,同时还食用野果。
● 盐
三门峡盆地在仰韶文化时期之所以人丁兴旺,除了如环境、气候、土壤、地理、文明传承等因素外,食盐较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考古发掘证明,位于三门峡盆地边沿的晋南河东盐池是中原地区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原标题:五千年前的三门峡人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