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村郭闻犬吠,等闲平地起炊烟”。这就是河南陕县地坑院的真实写照。如今,在河南省西部边陲,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着数以万计的奇特民居——地坑窑院,亦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也有人戏称为“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地平线下的村庄”。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
作为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穴居——地坑院,是穴居发展晚期在豫西黄土塬地区形成独特的、成熟的民居样式之一,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一度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较普遍的一种民居形式,特别在豫西、晋南、渭北、陇东尤为集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存在的地域逐渐缩小,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地坑院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区的陕县塬上一带。其以历史文化悠久、工程造价低廉、构建方式独特、造型装饰美观、居住舒适惬意、建造科学合理而著称。
地坑院之所以能在豫西地区具备一定的生命力,与豫西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是分不开的。陕县三大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加上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这种建筑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气候原因也是形成地坑院的有利条件。豫西地区的气候条件属于半干旱性气候,这里十年九旱,降雨量偏少,很少有大暴雨,即使偶遇洪涝,由于平塬三面都是沟壑,雨水出路通畅,一般不会殃及天井院落,这样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同时,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此外,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经济重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大范围黄土台塬上的先民却一直相当贫困。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镢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也正逐步发生巨大变革。人们逐渐从地下走向地上,地坑院正被一座座砖瓦房所替代,尤其是年轻人更把地坑院看作是贫穷的体现,如今极少再有人建造地坑院了。而原有的地坑院由于前期的不重视、不利用而逐渐废弃。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地坑院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首先,地坑院的保护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文化生态经济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资源特色原则、协调统一原则”等五项原则,不断加强保护力度。目前,河南省政府把地坑院民俗和地坑院营造技艺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文物局也把陕县的地坑院落群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出专款加以维修保护;2007年4月中国民协命名陕县为“地坑窑院文化之乡”。同时,陕县政府十分重视地坑院的保护利用,聘请了国内著名院校对庙上村的地坑院保护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并投入60余万元用于地坑院抢救保护工程,建成了庙上“天井窑院”度假村,做到了抢救保护与开发并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也不断到地坑院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其次,在政府加大保护力度的影响下,一些农户也逐渐认识到地坑院的独特价值,纷纷采取措施,对自己的老院子加以维修改造,使其不再垮塌损毁。个别的甚至投入十几万元,全部用砖加固,并建有带抽水马桶的卫生间和通风设备,集传统民居和现代建筑于一体,使土得掉渣的地坑院面貌焕然一新,成了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后,宣传地坑院的书籍资料以及图片视频影像也逐渐出版发行,使地坑院这一独特的民居形式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从而吸引更多专家学者投入到研究地坑院的行列中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地坑院游览赏玩。当地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抢救与保护,不少著名学者、民俗专家等也都在积极献计献策。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在看过庙上地坑院有关材料后曾表示,地坑院不但应该受到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文物保护,甚至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记者李林涛、闫征在我市驻留半月时间,对猴鼓、剪纸、面塑、皮影、地坑院等分别制作了多个专题。湖南卫视名牌栏目“晚间”记者薄汉斌、谢小云2008年2月28日至3月1日对陕县地坑院民俗作了专题报道。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华伟,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林、焦晓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许多等,分别将地坑院建筑、民俗信仰研究,东西常骂社火、剪纸等确定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并在2009年春节、元宵节期间进行了实地考察。(原标题:豫西地坑院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