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三门峡 >> 三门峡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衣饰风俗

2013/9/24 9:25:22 点击数: 【字体:


    清末至民初,为清代习俗。中老年男性头上留发辫,头绑白毛巾,上身穿大襟袄,下身穿大裆裤,绑腿带,穿布袜,穿有鼻梁的黑布鞋。山区贫困之家穿自编葛条鞋。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强令剪辫子,老年人便成了“剪发头”,即头上剃一圈,中间留发至脖项齐,通称“凉帽盖”,但在深山区小辫还有遗留。青少年为光头,头戴有红疙瘩的黑帽壳,灵宝县、陕县叫帽瓢,中年以上男性带黑疙瘩的帽瓢。民国时期,城镇政府职员、教师穿中山装或长袍大衫,学生着童子军服,农民改为对襟袄、直筒大裆裤,冬季为黑色,夏季为白色。妇女梳盘头,别银簪、戴耳环。中年妇女多用花毛巾双折顶在头上,老年妇女多用黑蓝毛巾包头,上穿镶边大襟袄,下穿大裆裤,脚脖裹有扎花裤,再绑腿带,缠小脚,穿绣花鞋,也有穿扎花木底高跟鞋的(如渑池)。姑娘们则梳大辫子,衣着与中年妇女相似。20世纪30年代开展新生活运动,强制放足之后,缠足之风遂除。平民百姓不分男女均穿自己缝织的粗布衣服,纺线织布是农村妇女的主要家庭劳动。农村妇女织布裁衣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渐消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教师及其他公务人员多着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农村男女多着对襟、大襟上装,直筒裤,颜色多系蓝、黑、灰、白色,青少年妇女以花布居多鞋仍以布鞋为主,解放鞋、胶底鞋、篮球鞋、凉鞋逐渐时兴。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初,三门峡市职工多系外地调入,服装与大城市毫无差别,男多着中山装、夹克衫,女穿各种制服衫,冬有毛呢外套,夏有连衣裙、西装裙等,经济条件好者穿皮鞋、凉鞋。棉袄、皮袄也时兴数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批判“奇装异服”,城市职工不分男女一律蓝、灰、黑三色。款式为中山装、陆干服和夹克式劳动布工作服以及草绿色军装。女式上装之区别仅为小翻领制服而已。

    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衣着服饰日渐多样化。城市青少年中流行新潮时装和西装,女青年还佩胸饰,带耳环,烫发,穿高跟皮鞋;中老年服装虽不赶新潮,但质地颜色日趋讲究,一般不再穿机织棉布,而是化纤布、毛织品、仿皮等。职工外出穿风衣。农民普遍穿机织棉布、化纤、毛呢类服装,自织土布日趋少见。农村男女青年买服装,开始讲究款式、面料、做工及色彩。金银首饰也被城镇职工接受,购买佩带者屡见不鲜。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观念的深刻变化,服饰从种类到质地,从款式到颜色,不断改进,年年翻新,城乡衣着已基本无大的差异。年轻人穿衣赶时尚,求档次,讲名牌,更有一些青年妇女追求标新立异。老年人穿衣注重舒适、方便,式样、颜色逐渐多样化。各种休闲服装在青年、中老年中普遍流行。少年儿童服装更是多种多样,五颜六色。妇女戴金银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渐已普遍。自做衣服已经少见,特别是城市,基本上都是买成衣,或到服装店订做。烫发、美容在青年妇女中已十分流行。城市中的一些老年妇女也开始穿上颜色鲜艳的服装,以求时尚和美丽,唯农村山区还有少数老年妇女穿传统的大襟衫和大裆裤。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饮食习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