绱绮慨妤鍌箣▔椤 佹鍔�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平顶山

十里红“妆”今未见,白雀寺前百雀飞(组图)

2015/12/23 14:53:41 点击数: 【字体:

 
 
  位于江南点军的十里红,旧时是一个渔家小村。100多年前,十里红江岸矗立一座古寺,周围种植着场面壮观、色彩瑰丽的石楠,江边停靠着乌篷船,桅杆林立。外国人常渡江来此游玩,苏格兰人奥古斯丁·亨利在大清宜昌海关任帮办兼助理医官时,就曾涉足十里红,并留下了优美的文字记载。
 
  十里红时过境迁,唯有磨基山凝固历史的印迹。记者王康明 摄
 
  探访十里红,就从名字开始。12月9日,我们驱车过夷陵长江大桥,沿江南大道绕过磨基山,从外国语学校右拐来到十里红。折入江边,视野顿时开阔起来,长江如一条墨玉穿城而过,北岸高楼鳞次栉比,南岸则散落着民居、装修别致的农家乐小院,与北岸是全然不同的节奏。
 
  十里红曾是有名的渔村,这一江段水暖回流好,是长江流域四大家鱼的天然产卵场之一。靠水吃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养成了以打鱼和“渡船”为生的习惯。在十里红转悠,渔村的痕迹随处可见,粗细不一的废渔网被缠在菜园低矮的栅栏上,用来阻挡鸡鸭的入侵。
 
  夷陵长江大桥沟通后,江南逐渐融入主城区,十里红也迎来了巨变。“过去都是渔民,现在是渔民、村民、居民混住。”85岁的村民陈启秀如是形容。她解释,渔民是专业打鱼的,村民则是以种菜为生,居民则是在城区工作,在这里居住的人。
 
  磨基山旅游综合体的兴建,将再一次改写这块地的历史。因为面临拆迁,村里的几家农家乐门可罗雀,了无生气。老人们聚在一起,闲散地打着牌。
 
  关于十里红一名的来历,有多个版本,“挖断纱帽山,血流十里红”便是其中一说。《东湖县志》载:“纱帽山在县西十里紫阳山下,有明少宰王篆祖墓。相传明知州杨春震坏及砂臂,山脉遂衰。”传说因与王家有过节,这位知州破坏了王家祖坟的风水,霎时山脉涌出血水,流往江中达十里之遥,因而有了十里红之名。
 
  但在村民的口中,十里红则是“石榴红”的误音,“我们本地人喊的是石榴红,因为这边上的溪沟里有一块红石头。”村民说,早年还可以见到那块红石头,方形有缺口,上面还刻有龚、陈两大姓的名字,只是近年来被淤沙淹没。
 
  “过去,这一片都是一个江姓老板的,他家的祖坟埋得好,有那么大个罗圈子,家里发了财。”陈启秀快人快语。
 
  陈启秀祖籍长阳,1945年随家里人逃难落户十里红。和大多数村民一样,陈启秀和老伴都是捕鱼的“好手”。10年前,老伴去世后,她就再也没有下江了。
 
  老人介绍,村里还有一个天主教堂,是以前外国人建的。“老一辈的人常回忆说,外国人也在这里做了好事,生病了去教堂拿药都不要钱。”
 
  据说,十里红天主教堂是用“宜昌教案”的赔款修建的。宜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与主城区相对的十里红,常有外国人来此休闲。洋人雇小船从江对岸过来爬磨基山,或是到这儿的天主教堂做礼拜。
 
  土生土长的十里红人龚华翠,对外国人有更为深刻的记忆,她的奶奶曾给洋人带过婴儿,“是真的金头发的洋娃娃,后来洋人走时带走婴儿,我的姑姑还在家里哭了一场,因为相处久了有感情了。”龚华翠的奶奶在1975年去世,时年80岁。
 
  在龚华翠的指引下,我们寻到了这处已经废弃的天主教堂。远远传来了狗吠声,水影斑驳的青砖、拱形门角,以及屋顶方形烟囱,已经彰显了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围墙的一角,簇拥着丰茂的竹林,竹枝轻拂着满是青苔的房顶,瓦楞上堆满了陈年的落叶。
 
  龚华翠说这栋房子现属市政公司,平时有一个老人在这里照顾房子,前天说老伴腰闪了,去医院了。我们绕到后山,窥见偌大的院落被改成了菜园,院中有一棵桂花树。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十里红还有一座寺庙,名叫白雀寺。宜昌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发刚表示,这就是老照片中记录的白雀寺,英国植物学家谢默斯·奥勃良著作《沿着奥古斯丁·亨利及其中国植物采集人的足迹》中对此有记载:“1882-1889年期间,大清宜昌海关任帮办兼助理医官的奥古斯丁·亨利,就曾在闲暇时间渡船过江,到磨基山上去游玩,并从这里获得了许多新种植物,带回英国。亨利乘坐渡船到磨基山很方便。过江后,沿着陡峭的山间一条小路就可以到达磨基山顶的庙宇。在上磨基山之前,亨利要从磨基山附近的一个寺院谷地穿过……”“这个庙宇就是白雀寺,又叫香山寺。”李发刚拿出一张百年之前拍摄的香山寺老照片。照片的远处是起伏的磨基山,近处林立的乌篷船。画面的正中,还有一个白色的寺庙,注释为香山寺,又名白雀寺。比对香山寺背后的磨基山轮廓,可以肯定这里就是十里红,只是这里的白雀寺早已无踪影。“早就没有了,不过还有一些石基。”龚华翠又引领着我们转到庙台子,现在这里是她家的菜地,荆棘密布的堡坎中,隐藏着一垒垒爬满青苔的“黑石头”,“小时候,我们就在这里玩,老一辈的人都喊这里庙台子,庙台子。”
 
  《沿着奥古斯丁·亨利及其中国植物采集人的足迹》中也明确把十里红称为石榴红,“当时寺庙的周围种植了很多不错的树木,包括场面壮观、色彩瑰丽的石楠,这种树俗称千里红,它的花和树叶都很好看。从1884年11月开始,奥古斯丁·亨利经常到石榴红采集植物。”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三峡晚报(2014-02-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缂冩垹鐝#鏍€�閸忓厖绨幋鎴滄粦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鐎广垺鍩涢張宥呭閺堝秴濮熼弶鈩冾儥娴滅儤澧犻幏娑滀粧娴兼艾鎲冲▔銊ュ斀缁旀瑥鍞撮崗顒€鎲�閸忓秷鐭楁竟鐗堟閹板繗顫嗛崣宥夘洯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閸︽澘娼冮敍锟� 濞屽啿宕¢惇渚€鍎滃鐐茬闁叉垶鎸夌捄锟�305閸欙拷 闁喚绱敍锟�450008
閻絻鐦介敍锟�0371-86663763 娴肩姷婀¢敍锟�0371-86663763 閻㈤潧鐡欓柇顔绘閿涙xhenan163@163.com
鐠炵嵒CP婢讹拷11032303閸欙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