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平顶山

探考叶县县衙:楹联醒身

2016/1/5 15:44:08 点击数: 【字体:

 
    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机构的基层单位,源于春秋末季。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此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县始终是封建政权的基层组织,主政县衙的官员亦被称作当地的“父母官”。
 
  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属罕见,除直隶总督署、南阳府衙、霍州署、内乡县衙、平遥县衙外,叶县县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座,同时也是唯一一座明代五品县衙。
 
  我国古代的官制,知县一般为七品官衔,而叶县知县却为五品,可见其在当时的特殊。
 
  叶县县衙保留下来的不仅有完美的建筑群,它的楹联文化,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既寓意深长、又耐读耐品。
 
    官民关系
 
  来到叶县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县署匾额下方的楹联:“天听民听天视民视;人溺己溺人饥己饥。”
 
  此为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知县欧阳霖到任所作。意为作为一方官员,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上天和百姓的耳闻目睹之中,当百姓陷入困境时,自己不搞特殊,愿和百姓共渡难关。它表达了当时官员愿意接受群众监督和百姓同甘共苦的坦荡胸襟。
 
    由仪门入内为大堂,堂前甬道上为戒石碑,正面为“公生明”三个大字,意为公正才能明察事之本末;背面文字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此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曾任叶县尉的黄庭坚手书。取《戒谕辞》中十六字,颁示天下各府州县,刻石成碑,立于堂前,使各衙官员进出熟规,铭记不忘。
 
  进入大堂,其两侧悬挂“丹毫一点,乃吾民利害攸关,须念悖出必将悖入;百日三竿,即尔室公私毕照,莫谓知显不在知微”。
 
  其内容的意思是,知县朱笔一挥关系着百姓的生死,当作出一个错误判断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摄入错误判断的过程;另外,日上三竿,阳光普照大地,把世间万物照得清清楚楚,不要以为别人只看到你做的好事而看不到所做的坏事。
 
    而大堂卷棚前檐下的楹联,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菏泽召开的座谈会上,用对联阐释为官之道的内容。“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意为身为一官,所拿俸禄皆是百姓血汗,别以为百姓可欺,要牢记自己也是百姓中的一员;得到一任官职,并非光宗耀祖之事,若为百姓做主,即使丢了官也不是什么耻辱的事,不要以为一个地方官左右不了什么大局,做官要系着一个地方的百姓是否能安居乐业。
 
    另有楹联“山色壮金银,唯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诚”,意为官员治理一方,若怀有一颗爱民之心,就是一山一水,也比金银财宝重要的多;如果官员能深入群众,与百姓一心,就像江流中巍然屹立的砥柱一样,再大的外来困难也能够抵挡。
 
    为官警言
 
  走过卷棚,迎面大堂的门柱上楹联赫然入目,“我如卖法脑涂地,尔敢欺心头有天”,此联以县令审案时的口吻针对堂下涉案人而言。上联为县令秉公执法问案的宗旨和誓言,自述其会为民做主,主持公道,下联告诫涉案人要实事求是,如实招供,不然将天理不容。
 
  该联短短14字,平白如话,气势凌云,正气凛然,令涉案人员望之生畏,使隐瞒案情者不寒而栗。
 
    穿过大堂,后面宅门上楹联对大堂楹联做了更进一层延伸和补充。“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事无知者;作一事须精一事,庶几心乃安然”。
 
  而宅门并非县令住宅之门,是通向二堂三堂的屏障门道,为幕僚办公之处,也是官吏问案中途聚集商议案情之地。
 
  这里有禁卒把守,闲杂人员不能随意进出,即使这样,这里也经常有门人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刁难并勒索来人,这就是当时的“走门子”或“走便门”。
 
  该联深刻尖锐地揭露抨击了这一陋习,告诫门子及幕僚们如果接受别人半分钱的贿赂,那么其人格就低贱到连半文钱都不值的地步了,假公济私受贿勒索会被百姓痛恨入骨。
 
  下联则督促衙署幕僚们要认真办事,明辨秋毫,一丝不苟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无愧于心,才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衣食父母,黎民百姓。
 
  进入二堂上还有于右任先生手书一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大字草书,笔墨凝重,神完气足;三堂楹联“一尘不染,邪恶永退;两袖清风,正气长存”。
 
  思补斋楹联则更注重文化思想,“孔子乃至圣先师,每日犹洁身三自省;吾侪本无名后学,时刻须补过多反思。”
 
  此联切题通俗易懂,悬挂于衙署内,无疑对县令、幕僚及其小吏们时刻都有警示作用,也从思想上熏陶他们,使其时刻自省,触目而警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叶县县衙也历经沧桑,当地文化局也对其做了不少修葺,并增加了一些楹联,较以上楹联,其格调更显自然轻松。如知县宅楹联“花木清香庭院静;诗书雅趣画堂幽”,后花园凉亭联“小有清闲,抱琴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
 
  事实上,不管是保留下来的楹联,还是新增加的楹联,均对仗工整,笔法遒劲,大多数是为官从政、为人处事的自勉警世之言,含义深远,发人深省。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01-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