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一种夸张,但可见受宠之深。
受排挤无法立足,孤军回豫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樊钟秀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当时国民党的监察委员,连候补的一共不过10人,樊钟秀能和蔡元培、许崇智这样的元老人物并列候补监察委员,足见孙中山对他的器重。
但樊钟秀并没有在广州待多长时间,这年的8月,孙中山决定在韶关北伐,樊钟秀借此离开广州。
按理说,樊钟秀作为一颗“政治新星”,留在广州更有前途,为何执意北上呢?张钫后来给出的解释是:“樊钟秀在广东时,不满滇桂粤湘各军的明争暗斗,故决定孤军返回北方。”
这个理由有些牵强。广州有军阀明争暗斗,难道河南就没有?前几年樊钟秀部不断寄人篱下,遭遇的明争暗斗还少吗?究其原因,可能是樊钟秀政治地位上升太快,引起了国民党内大佬们的排挤,而樊钟秀本人又缺乏定力,加之孙中山当时响应冯玉祥,要到北京和谈,樊钟秀因此无法在广州立足。
国民党内还有一位救驾有功的军官,那就是蒋介石。1922年,孙中山在“永丰舰”蒙难,蒋介石赶来救驾,孙中山也是称赞、感激、提拔,随后蒋介石也受到党内元老们的排挤。相比而言,蒋介石的政治定力要高了很多,虽然也出现过中途撂挑子的事,但一步步稳扎稳打,先抓军权,后抓党权,最后控制了局面。
显然,樊钟秀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所以只能黯然离开广州。
1924年9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正面以谭延闿的湘军出南雄,侧面以樊钟秀部取道吉安,两路会师南昌。临行前,孙中山委任樊钟秀部为建国豫军,亲授“笃信三民主义,实行建国方略”的大锦旗。
这次北伐基本上没有什么军事价值,谭延闿部受阻于大庾岭,收兵回营。樊钟秀一路北上。有些史料的记载是,建国豫军攻城拔寨、节节胜利,但据樊钟秀部下回忆,建国豫军从广东打到河南,非常坎坷,到潢川时只剩下1000余人。
不过“刀客”出身的樊钟秀很有办法,在豫南一带扩充军队,好在当年白朗起义在这一带纵横驰骋,“刀客”、流民、失业军人很多,队伍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不过没多久,因为缺乏供给,不少人只能被打发回家。
此时,河南的政治格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曹锟、吴佩孚的失败,胡景翼就任河南军务督办一职。在靖国军时期,胡景翼就是樊钟秀的老“战友”,加上河南各地政治军事势力异常复杂,胡景翼很想借樊钟秀的军队来为自己镇场子。因此,樊钟秀到开封时,胡景翼亲自到车站迎接,会谈时,胡景翼很大方地将豫南十五县划归樊钟秀,“税收钱粮由你支配,直接向省长公署报销,兵额不限制,枪弹由我补充”。樊钟秀又提出希望拨款五千元购置鞋袜,胡景翼大笔一挥,送去了五万元。
樊钟秀有了地盘,开始进一步扩充军队。
“胡憨之战”
开创鼎盛局面
胡景翼对樊钟秀又是送地盘又是送钱,并非完全出于“革命友谊”,他是要借助樊钟秀的军队来稳固自己豫督的位置。
1925年,陕西督军刘镇华东进,其部憨玉琨攻豫,“胡憨之战”爆发,双方在荥阳一带展开对峙,2月,胡景翼命令樊钟秀部在偃师一带迎敌。
驻防偃师的是樊钟秀的老熟人马水旺。马水旺当年在潼关投降了刘镇华,其官兵多为樊钟秀旧部,此次一经接触,官兵纷纷投降,马水旺只好化装逃走。樊钟秀占领偃师后,大败憨玉琨,然后连战连捷,于3月8日攻克洛阳。4月2日,“胡憨之战”接近尾声,憨玉琨兵败之后服毒自杀,刘镇华逃往陕西。
这一仗下来,樊钟秀俘虏了一万多人,缴获轻重机枪21挺、长短枪9700多支、子弹100万余发。有了这些装备,樊钟秀开始扩充兵员,队伍一下子发展到3万余人,他将部队编为4个军(也有资料记载是四路军),李山林为第一军军长,赵天青为第二军军长,李万林为第三军军长,赵振江为第四军军长。民间所说的建国豫军四大军长就来源于此。不久,樊钟秀把番号改为建国军,自任总司令,司令部设在临颍。至此,樊钟秀的部队达到了鼎盛。
地盘大了,军队多了,樊钟秀俨然成了河南境内的大军阀。近代军阀一旦成了气候,通常会干一种事,就是参与到国家政治中来,对一些国家大事发表个讲话,弄个全国通电什么的。这一点樊钟秀也做了。
1925年5月,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举国震惊,樊钟秀发动辖区内各界进行“沪案后援”工作,6月9日和10日,又接连两次发表通电,表示:“钟秀誓将率将士,与我爱国志士,废除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领事裁判权等全国一致之主张,决不与日英弃仇修好……不达目的,即以兵戎相见!”7月,樊钟秀又发动民众数次捐款,并派代表到上海慰问受伤的工人、学生。8月,樊钟秀还在临颍举办“沪案后援建国军官学校”,吸收爱国青年1000多人参加,一下子招到不少高学历的青年参军。
不过,樊钟秀所言的与帝国主义兵戎相见,是很遥远的事情,与其他军阀兵戎相见,倒是很快的事情。【原标题:南下“救驾” 受到孙中山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