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平顶山

叶县县衙有点儿“牛气”(2)

2013/12/9 8:50:48 点击数: 【字体:

  到了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再将土地分封给大夫作采邑,而是采取设县的方式由自己直接控制起来,一县之政由国君选派官员去主持,这些官员不再享受终身制和世袭制的待遇,而是在国君的直接领导下实施行政管理,具有地方封君的色彩。至此,县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代名词开始粗具雏形。

  秦统一中国后,采纳宰相李斯的建议,把灭六国和开发边境所形成的新国土划分为36郡、300多个县,实行郡县制,县才真正作为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被确定下来。杜佑《通典》曰:“春秋时,列国相管,多以其地为县,则县大而郡小。”其时有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到战国时期,就变成了郡大而县小。后来地方制度虽然多有变化,无论是以州统郡,还是以郡统县,县一直是地方行政单位。如唐之三级:道、府(州)、县;宋之三级:路、府(州)、县;元、明、清之三级:省、府(州)、县。州有刺史,郡有郡守,县有县令。

  明初全国共设县1171个。政府把这些县分为三等:纳粮六万石以上者为上县,知县为从六品;三万石以上者为中县,知县为正七品;三万石以下者为下县,知县为从七品。

  从人口与上缴田赋的数量看,明代的1000多个县中,叶县一直为上县。加上叶县地处南北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又被列入赤、畿、望、紧中“紧”的一类,故县令多为正五品。

  清沿明制,一般来说县归府管理。知县为正七品,为一县之长。知县之下,与中央、省、府所置行政机构相对应,也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房。

  叶县县衙和内乡县衙有些相似

  由县衙大门前拾级而上,推开朱红大门,便进入县衙了。

  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站在门内,恍如隔世,历史漫漫漶漶在周围,仿佛不灭的影子,或许是看久了电影、电视,经多了戏曲、小说的渲染,眼前竟幻化出一班衙役、耳边竟也幻出声声威喝。

  门内东西硬山各有一班房,这便是古代“皂、壮、快”三班衙役及更夫、轿夫值班的场所。三班衙役各有分工:皂班负责内勤,司仪仗护卫,知县升堂问案,分列两旁值勤;壮班负责外务,征税赋;快班负责侦缉治安。

  但如今这班房做了导游小姐的办公室,看上去不再是官样的威势,而是随和的人文和温馨,你要走进去,先客客气气为你让座。

  下台阶,往前,和内乡县衙一样,便是仪门了。仪门面阔三间,也称桓门。在汉代,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两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代避钦宗讳,改曰仪门。到明代,通称仪门。仪门是通向大堂的屏障,在建筑环境上起到屏蔽的作用,在建筑气氛上起到烘托大堂庄重、森严、神秘的效果。仪门还有一个实际作用:迎送上级官员时举行礼仪的地方。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下级官员不得迎送上级官员于城外,这也是其管理官吏的一项重要措施,原因是害怕官员之间相互串联生是非,违规便是犯罪。但在等级森严的明代,一般的仪式还是不能少的,于是这些繁琐的迎送仪式就在县衙内举行。仪门的设置还含有一层警示意义,取“有仪可像”之意,旨在提醒经常出入的知县要为民做表率,严于律己。

  平时仪门中门关闭,行人只能从两个侧门出入。逢新帝登基、新官到任、上峰视察及举行重大庆典时,中门方可打开。《明会典·官员礼》载: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官员迎入仪门之内。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打开仪门。仪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门,东边的称“生门”,西边的称“死门”,是专为犯人而设的,提审犯人或行刑时方从这里通过。古代人重避讳,西门经常是关闭的,只有处决“死囚”的当天才打开,由衙役将死囚推出问斩,因此人们又称过西门为“过鬼门关”。

  仪门东侧为萧曹庙,为纪念西汉名相萧何、曹参而建。秦末佐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萧何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安抚秦民,为前线输送兵卒粮草,使刘邦战败后常得到补充,从物质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萧何任丞相后为汉政权制定了律令,凡处理政务,一依律令执行。在生活上提倡俭朴,不滋事扰民。这些措施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穷困至极的人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能在一定的律令下生活,自然感到环境宽松,人人自安,极大地巩固了新建立的政权。

  曹参是与刘邦一道在沛县起兵反秦的开国功臣。公元前201年,刘邦定“元功十八人位次”,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足以见其在功臣中的地位。曹参做了相国后,全部事务都不作变更,一律遵照萧何当年的规定。他把各郡国中为人质朴拘谨、不善言辞的敦厚长者召来任命为丞下所属的掾吏、长史等官,对那些在语言文辞上苛刻深求、专门追逐名声的官员,立即予以斥退。曹参做相国,出入朝廷三年,百姓称颂他说:“萧何制定法令,清楚整齐划一;曹参接替为相,固守职责而无偏失;实行清静无为之治,百姓安心社会稳定。”由于萧曹两相在治国安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后代统治者多以此为榜样,利用不同形式,向官员灌输两人的忠君思想。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农民皇帝,他出身寒门,曾讨过饭,还做过和尚,深知人民之疾苦,十分重视国家治理,令各地县衙内建萧曹庙,是让县令学习萧曹的治国方略。

  仪门西侧为土地祠,敬有“土地爷”。“土地爷”简称“土地”,是道教神名,它是道教系中地位很低的小神,但民间信仰极为普遍,该是源于古代“社神”崇拜。《孝经》:“社者,土地之神。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祭祀日期,称为“社日”,一般分为春社和秋社。秦、汉以后,总司天下土地之神,逐渐演变为与天帝相对应的“后土皇地”,由国家专祀。而各个地方乡村之社神,则逐渐演变为土地神。据记载,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秣陵尉蒋子文,死后成为钟山之守护神。汉、唐以后土地庙遍布全国各地,庙中“土地”常为一穿袍戴帽的白发老翁,有的在土地爷旁塑一老妇人形象,称为“土地奶奶”,道经中又称为“土翁神”和“土母神”。同时,民间乡里村社皆祀“土地”,祈祷年岁丰登,人家殷富。以前的土地祠,是不能建在县衙的。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座破旧的土地祠中,是母亲正在干活时把他生下的,对土地祠怀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在其称帝后不久即令全国各级衙署都要建土地祠,供奉土地神。其用意一为知恩图报,二为保一方平安。庙前设剥皮场,若遇贪官污吏,即将其皮剥下,填充麦草,置于大堂上,用实物对官员进行廉政教化。

  叶县大堂级别不低

  因为是五品县衙,建筑上当然与七品县衙要有所区别,叶县县衙的大堂由厅堂和卷棚两部分组成。它位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气势威严庄重。四周的建筑都略低于大堂,集中体现了知县在该县的中心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威。

  大堂在古代称“黄堂”、“正堂”。县衙大堂坐落在高1.5米的长条青石台基之上,面阔五间,七架檩,进深三间,青碧绘饰。堂前的八根青色廊柱傲然挺立在八块覆莲柱础上。

  作为县衙,虽是五品,功能也多不到哪儿去。和内乡一样,叶县县衙大堂是作为一县之长的知县发布政令、新帝登基、庆贺国家庆典、新官到任、迎送圣旨等重大活动仪式举行的场所。在古代封建政体中,实行的是“民刑不分,诸

  法一体”的法律结构形式,知县始终是封建政治司法体系中最基层的执行者,审理案件成为知县日常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大堂设有公堂。公堂设在屏风之前,三尺公案上放着官印、惊堂木、文房四宝及红绿头案签。红头签为刑签,是下令动刑的;绿头签为捕签,是下令捕人的。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10月0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