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东西长约68米,南北宽约17米。临街建一古朴典雅的门楼,为大门,居宅院东北角,为八卦宅居理论的艮方生气门。与门楼同排为4间厢房,院内西墙居中建一圆形二门(现已毁),进入二门,南边有5间厢房,厢房西山墙外留有丈余风道,再往西有坐西向东5间瓦房,中间留过堂为三门,过堂窗户与别窗不同,为古式移动推拉方格窗。三门内院有南北厢房各两间,过堂房与厢房之间也留风道丈余。西方居中建一牌楼为四门,牌楼古色古香,前墙为砖砌,其余三面为木柱支撑,上部有大量精美木雕,因年久失修,房瓦不存,导致木雕遭风雨侵蚀大部分剥落无存。牌楼前墙上方居中有一砖雕,中书“天休滋至”4字,两旁配饰精美图案,四周围以砖雕,至今保存完好。门两边墙上有两个对称的长约1米的正方形浮雕,四周也围有砖雕,可惜中间浮雕已不存在。四门内为正院,南北两侧各建5间两层厢房,坐西为5间两层主房,形成宅院核心部分,为八卦理论的“化宅”布局风格。主房后面离寨墙约15米,宽约40米的空间,最初曾辟为后花园,院内植有花木,后改建为骡马店。在寨墙上建一大车门,又称寨墙的小西门(古寨未设西门),为接纳寨外古道往来车马使用。在牌楼的南方宅外是一个花园,居中增建一栋坐西向东的5间二层楼房,系绣楼,形成宅院附属建筑。
北院与南院紧邻,中留两米风道,设计布局与南院大致相同。但只有主房正院和临街一进院,而且主房5间为两层楼房,二、三院落空缺未建。南北两院临街门楼两旁上部有麒麟神兽及花草砖雕,中间上部木雕残存极少。两个门楼南侧墙砖上各镶4个凹形拴马石,现存4个完好无损。全部建筑均为砖石结构墙体,并有水兽、海马、异禽雕塑等图案装饰房脊及房屋山墙。楼房前檐走廊也有木雕图案,楼上有圆形和长方形上部半圆两种方格窗,围以砖雕图案。
另外,在十字街东约50米处路北还有一座高氏宅院配套院落。坐北向南,宽约17米,南北深约30米,建有北主房和南、东、西三面厢房,临街有一大车门居宅院东南方,也为八卦理论的巽方青龙生气门,至今仍在,是长工、仆人及耕作车马歇息地。建筑风格与主宅相仿,但装饰雕刻粗糙。相传该院曾为古道征战军旅宿营地,北主房还作为统帅指挥部使用过。
紧邻配套宅院的西边与十字街之间的空地上,还有一个东西宽约25米、南北深约30米的高氏家宅建筑群,除临街房屋在清末民初有一所由高氏家族秀才高彦先生执教的私塾学馆及专门从事粮食加工为家族服务的磨房外,其余为家族成员住所。但因沧桑变迁,其建筑物原形不存,当年的建筑布局风格已旧迹难寻。
据考证,明洪武年间,高家一世祖高从亮、高从温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石龙区老坟沟。清朝初期,六世祖高秀将家迁至宛洛古道旁的商贸、交通中心捞饭店村,经商发家,建起了高家院,经营骡马店生意。传至七世祖高玑,家境富裕,因资助朝廷平乱、赈灾有功,受封与王爷平肩称位,人称“高千岁”。到高玑晚年,家道败落,被迫将宅院转让他人。现在捞饭店高姓族人已传至第十七代,但高家院仍为他姓人家居住,让人不禁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叹息。(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