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对沙河上游溪涧的采访,根据从前走访平原水系的经验,我对三里河是否有水,不敢抱太大期望。
2009年1月5日,和张店乡水利站技术员李军来一起,乘车自鲁山县城一路向北,探访这个乡的水源河脉。出城第一站,到李村行政村的楝树庄自然村,村东有将相河上源老龙潭。听人说,早先这片旷野郁郁苍苍,曾经涵养得泉流纵横,汇成百多亩大的深潭,黑酽酽看不到底,泉水南流,成一道将相河。汽车在曾经的老龙潭北岸停下,笔者见到的只是潭水的遗迹:洪水冲刷出道道横线的土岸,潭水浸渍而成的干滩泥地,瞎枯的巨眼一样望向天空。北边不远,碎石机仍然不依不饶地轰响着,滚滚烟尘飘荡而来,这景象让人徒生惆怅。好在数十座石灰窑已全部停产,如果假以时日,山野恢复草木青青的样貌,老龙潭也许还会重现吧。
折回大路北行,终于追上了一条水质清澈的河沟。别看这是一条地图上找不见的无名河沟,反倒水流淙淙,一年四季都不停息,是三里河的常年溪源。漫长的冬季无雨雪,沟水却出人意料的好。水幅两三米,深处及膝,浅处一尺多,无桥不渡。河沟里一湾一湾都是三四把头儿粗的杨树。到上游盘岗绕岭,一路串起三个小水库。有了水的泽润,山垛、田地、村落,立马变得清媚亮眼起来。
唐沟水库在郭庄行政村,建成于1979年12月,设计蓄洪量15万立方米,浇地1000亩。水库建成后一直没配套,到2008年方才修了一道水渠,浇地二三百亩。眼前水面两三亩,深2米左右。上游河沟常年有水,天再旱坝下溢水也有两三寸管量,到白象店并入三里河。
与唐沟一水相连的王湾水库,建成于1978年5月,总库容138万立方米,配建8座提灌站,设计浇地1180亩,属小型一类水库。因年久失修,配套工程毁废,供村民饮牛驴喂猪羊之外,浇地400多亩。再往上去地势抬升,二三公里就到了沟水源头的邢沟行政村。最高的明泉在半坡阳自然村北山坡上出露,两寸管量,流到坡根,进入半坡阳水库。水库修成于1970年代,水面约25亩,水深八九米。雨季浮水和泉溪不是主要水源,库底有好几处暗水泉流。当年曾修有两个提灌站,千米长渠如二龙吐须,浇灌几百亩田地,可惜后来水渠毁坏了,眼下能浇的也就五六亩地。
半坡阳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村中有三处清代民居。其中一进三的杨姓古宅保存尚好。大门西南不远有眼古井,光滑的井台、汲水的辘轳,都是先人手渍的旧物。井北几米处,有座立于咸丰年间的贞节牌坊,匾额题字,坊眉雕花,清晰可辨。听村党支部书记王大利说,这座牌坊原有4层,“文革”中扒掉两层。现在的半坡阳,人上千口,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谁也不死守着岗田薄地过日子了。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方式,30年间发生了跃迁式的变化。“镰是一块铁,全指胳膊曳”的传统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随着生活习俗的变迁,贞节牌坊也就成了纯粹的文物。
说到村名,志书上有两说:一是村落建在山阳半坡处而得名;二是坡上有天生青石酷似羊形而得名。可在半坡阳村民口中,还有个代代相传的典故:村东800米的山坡上,天生一对石羊,满山的石头都是红色的,只有这对石羊是白色的,俗称马雅石,也就是石英。两只羊大小颜色都和真羊一样,相隔不足一米,看上去活像一对儿吃饱了反刍的卧羊。过石羊往东去一公里,有大石门、小石门、白马,也是石英象形石。传说早年西乡人起五更翻山去梁洼赶集,一过石羊,就看见前边四五十米有羊领路,羊脖子里的铃铛一路叮叮当当。鬼神皆避。一直领过大石门、小石门,到十字路口那儿,才看不见羊听不见声了。大石门中间有块两尺多高、丈把长的红色火焦石,传说那是一道门拴。一到晚上,就会自动横过来把石门堵住,没有石羊领路,人是过不去的。小石门旁边有块鹰咀石,头朝东,尾朝西,有风水先生说,这只鹰吃东方屙西方,富半坡阳穷梁洼。那边的人听说后,就用炸药把它给崩了。裂开的石头堵住路,到现在小石门那儿只能过手扶拖拉机,过不了大车。这是半坡阳人的说法。到了刘潭村人的嘴里,就成了另一个版本:刘潭自然村翻过去山就是梁洼镇的泉上村。刘潭村东的山坡上也有一羊形巨石,头朝刘潭,屁股朝泉上。刘潭村的人一直很穷,而泉上的日子年年都比这边好。刘潭人开始犯嘀咕,琢磨来琢磨去,就觉着是石羊坏了村里的风水,它“吃刘潭,屙泉上”,不把它除了,刘潭永远都得受穷。于是就撺掇人把石羊炸成了一堆乱石头。
看来无论是哪里的旷山野水老石头,与人处久了,都会成为人的近邻和至亲,不但有名有姓,有情仇好恶,还有鼻子有眼有故事。正是这摞了一层又一层的故事,才使得一代人与一代人呼吸相闻,才使得这一道山水与那一道山水情意相连吧?(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