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到三里河的另一溪源,又遇上一群很有意思的山:谷垛山、条山、鸡山和母猪山,还有一座马山。母猪山紧挨着李窑水库,也不知何年何月何故,猪头被砍了,猪脖子处的石头到现在还是血红色的,下雨冲下来的水也是血红色的。西北不远的谷垛山,绶带一样佩着一溜丈把高的白石头,从山根排到山顶,300多米长,一棱一棱的,形状酷似谷穗。而鸡山离谷垛山不远处,是一只卧着的老母鸡,眼睁睁地看着谷穗。与谷垛山隔沟相望,有座南北500多米长的条山,人称荆条山。它是等着老母鸡一过来就抽它。谷垛山北边的马山半腰有洞,一人多高,一百多米深。上世纪60年代,这几座山的明水潜水都还很旺,曾经是三里河的主河源。
母猪山前有一片深大谷地,这就是干涸的李窑水库。1977年建成时,蓄洪量60万立方米。水面15亩大、水深5米。由于地层下沉,今已名存实亡。听李窑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杨振说,原先母猪山东西两边的沟中,都有桶粗的大泉。1998年,星峰集团在母猪山近旁的青草岭建矿采石,自东沟泉源下200米处打一眼150米深的机井,供应生活、生产用水。2000年,石龙区又在距这眼井300米的上游打了一眼20多米深的水井,埋管1000多米,供石龙区南张庄村和五七煤矿的两万多人饮用。这道沟从此无水可流。母猪山西侧的张窑自然村西南30米处,早先也有一股桶粗的沟泉,现下只剩茶杯粗水量。今春少雨,泉水枯涸近三个月,村民跑两公里去崔沟自然村拉水吃。
从朱沟到郜沟,有700米长、100至200米宽窄不等的一湾好水。建有节水浇灌工程,2009年浇了崔沟、界板沟、白庄等村的几百亩麦田。这就是建成于1977年的郜沟水库,控流面积7.78平方公里,蓄洪量60万立方米。水库的主要溪源有三条:一条源于邢沟行政村的王化沟自然村,村北有两亩大一片湿地,渗水成溪,到村南汇入小水坝。水坝修建于1970年代,建成时水面六七亩,水深3米多。现在淤浅了,承包给私人养鱼。坝下溪流2公里到栗树坪自然村,与源自石灰窑自然村的沟水交汇。早年,石灰窑自然村有翻水井,泉水很大也很旺,1970年代曾经建过提灌站,现在水小了,所幸常年不竭,到下窑自然村与东源并流,注入郜沟水库。
豆豆河原本无名,相传西汉末年,刘秀率众与王莽交战,行军至此,官兵解下裹腿抖落灰土,涉水而过,河因此得名抖抖河。史迹漫漶,旧事烟云散,被后人叫成了豆豆河。中年以上的人都还记得,上椅子圈自然村东北的山沟里有盆粗一股泉源,是豆豆河的动流处。可惜近年也干了。空河沟到上菜园自然村,方有五六亩大一片水塘,塘中虽无水,潜水自坝下出,茶杯粗水量,成为豆豆河的宝贵溪源。沿途不断有渗水补入,这条河再旱也不下2寸管量,汛期更大些。流到王窑自然村,与三里河的最长溪源交汇。
据《鲁山地名志》载:“三里河曾名白象河。因河下段距县城三华里而得名。源出娘娘山,流经白象店、宋村、贾王庄到五里头汇入沙河,全长21公里。”
现在从娘娘山下来的季节水沟,一年中有10个月都是干的。1958年,仓头乡军王村曾建成一座蓄洪量13万立方米的小水库,早已淤成泥沙地。坝下渗水一线明灭到张店乡瓦房岭自然村,蓄成五六亩大的一处水坝,坝虽淤平了,杨树林中间还有三四米宽、深一米左右的一溜水,经暗涵下泄成流,常年不断。至刘庄自然村,又有柿树坪水库来水相济。水库建成于1979年4月,库容30.6万立方米。蓄存库底众多泉源,百日无雨,水量不减。坝下水流一米多宽,两尺多深,水清流急,最小时也3寸管量。
三里河东西两大源流在岔河庄交汇。听老年人说,郜沟河早先河岸有一丈多高,水到半槽。修建岔河水库后,河床淤高,几与两边庄稼地齐平,村民沿河打堰护田。到白庄桥处,秸秆杂物堆堵河道,堰塞成坝,十来米宽的水面一直延伸到岔河庄,长着厚厚的水草,有人养鸭。军王下来这道水大些,水幅约两米,很清,打有三四个透河井,几户村民正抽水浇麦。两岸时或有种木耳的,养鸭的也不少,温庄有一户养得最多,一茬几千只。沿河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小麦。日照充足,坡地久雨也不涝,是长花生的好地方。每到秋天,高坡浅岭都被花生覆盖,好风扬起它们温热的呼吸,一丘一丘奔涌在辽阔的天空下,实在是一种好景致。听家在柿树坪的老人说,这里不但花生长得掐不动的饱,吃起来格外香,红薯也比别处的瓷实出粉,又面又甜。这两样特产是村民们进城看亲访友最受欢迎的礼品。(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