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平顶山地理 >> 浏览平顶山

水经注:澧水河畔觅二陂

2013/11/13 16:11:43 点击数: 【字体: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又东,得醴水(现称澧河,下同)口,水出南阳雉县,亦云导源雉衡山,即《山海经》云衡山也。郭景纯以为南岳,非也。马融《广成颂》曰面据衡阴,指谓是山,在雉县界,故世谓之雉衡山。依《山海经》,不言有水。然醴水东流,历唐山下,即高凤所隐之山也。醴水又东南,与皋水合,水发皋山。郭景纯言,或作章山。东流注于醴水。醴水又东南,径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盖因山以即称矣。醴水又屈而东南流,径叶县故城北。”

    人类的记忆是一笔糊涂账,1500多年前的郦道元就已经在文字迷宫里左冲右突,为山为水为人的隐居地正名了。彼时的皋山是指现今的鳌山,或是泛指小顶山裙系的那片山?唐城的地理坐标又在哪里?未可知。唯有故城叶邑镇依旧赫然在目。我见澧河曲折东南行,叶邑镇的常年支流只有烧车河和倒马沟,余下的都水量逐年枯涸,渐为季节支流。右岸源于镇西南五里堤、夏庄一带的葛庄河,全长3.5公里,入河口在小葛庄自然村东北。左岸源于镇西北邪店岗的梅湾沟,全长3公里,入澧口在梅湾村、老鸦村之间。过河口下行,左岸又有3公里长的沈湾沟来汇,上源浮水出自金湾、北水城一带。年来少雨,三道沟一年中大多时间都没水,澧河一渠放水浇地的日子,才有退水回流。

    澧河入叶邑镇,绕一个大大的几字弯,右岸七八百亩滩地属吴圪行政村,左岸七八百亩滩地属大陈庄行政村。2013年春旱,眼前水幅十来米,脚脖深。河间有几个天然河潭,水面两三亩、水深3米多,有大陈庄村民泵河水,说是沿河能浇200多亩。这片河滩还是自然样貌,200多亩大一片树林,其间六七十亩是核桃园,还有500多亩滩地是花生。对岸吴圪那片大河滩因为采沙完全荒芜了,除了乱石就是水坑,最大的积水200多亩,十来米深。也不能养鱼,放鱼苗一涨水都冲跑了。村党支部书记说,他们2013年泵河水浇了千把亩麦。离河远的地得用两个水泵接力,扔在河里的水泵抽到一半,铺一块大塑料布兜住,再用第二个水泵往地里抽。

    澧河南行再东折,左岸正对着叶邑镇的地方,又是一片几百亩大的滩地。据赵庄村村干部介绍,这里曾经有个东风林场,200多亩林子,有桃、苹果、柿树、栗子树。早些年坐车经过澧河大桥,我也曾看见这片树园,晨辉夕阳里,油画一样美:傍河小路蜿蜒而去,淡淡的雾霭挂在林梢,羊群近水,黄牛在岸,虽是一掠而过,吸进心里就忘它不掉。多年后,这景象出现在一本宣传画册里,我一眼就认出是这里。画面上几头牛悠闲地啃草,大牛臀肥腿壮,小牛憨态可掬。背景里有浅滩也有高岸,天阔云白,近处是树林,远处是庄稼地,酷似一帧丹青高手的得意之作。2007年修建高速公路时,这里做了沙石料场,之后连续不断地采沙,树林没有了。

    河到古镇叶邑北,顺直东西流。这里原来有座据考建于清代的大石桥,志书称之“澧河长桥”,位列叶县古八景。青石构建,48孔,150多米长,南接宛襄,北连燕赵,位扼交通咽喉。据旧县村程富友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时来往汽车都从桥上过。1942年日本鬼子轰炸许南公路,几个炸弹丢在当街。澧河长桥毁坏后,这里曾由三只大船摆渡。1953年发大水,船被冲走了,古渡口也就不存在了。另据2007年1月8日人民网报道,“(澧河长桥)桥面由5块宽1米、厚60厘米的青石板并排铺成,桥墩高120厘米,上水头雕有龙头,下水头雕有龙尾。每隔两个素墩就有一个龙墩,桥墩下方平铺一层大石头。桥面上沉淀的沙砾石已达两米厚,石桥大部分已不完整。”惜这座民初还能通行的长桥,眼前就只剩下几块抬不走的大石条胡乱堆在河边,曾经留驻无数车痕人踪与传说的澧水长桥,像一幅淡墨被无知的人抹去,世上再也不会有了。

    过古桥遗址上行不远,澧河拐弯处就是叶公沈诸梁的归息地。我第一次看到的叶公墓,孤零零丘起在澧河右岸,被西风荒草覆盖,无碑无园,只是比普通坟头高大些。1994年开始修复,今已成为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叶公陵园,高大的墓冢新植了翠柏,成为国内外叶姓后人的拜祖之地,被列入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醴水又径其城东,与烧车水合,水西出苦菜山,东流侧叶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东,径叶公庙北。庙前有《沈子高诸梁碑》。旧秦、汉之世,庙道有双阙、几筵。黄巾之乱,残毁颓阙。魏太和、景初中,令长修饰旧宇。后长陈晞以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遗文殆存,事见其碑。醴水又东,与叶西陂水会。县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谓楚国方城以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为陂,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东,径叶城南,而东北注醴水。醴水又东,注叶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诸梁之所也。”

    郦道元在这段文字中对叶公庙述之甚详,猜想与此公兴修二陂大有干系。但令人不解的是,看地形南高北低,彼时澧河滔滔东来,水势野大,无坝无渠,又怎能向高处流,入注叶陂呢?

    2013年4月30日,笔者在采访的往还途中曾远远看到两座水坝,波光荡漾,绿杨依依,村落青茂而明艳,疑是东西二陂。说与知人,贻笑大方。后来读了董建立先生的《叶公筑东西二陂建筑考》,方知我所见的二坝是2008年修建的水利工程,正好建在叶公二陂的遗址上,仿若古陂水重现,看来我把它认成历史上的叶公陂也不算太离谱。经董建立悉心考证,将《水经注》中“醴水又东,注叶陂”的醴字更正为西陂的陂字,才使我茅塞顿开,原来西陂就是今高庄水库所在,东陂北起今寨底村到朱庵村南约3.5公里。自寨底村向西到安庄村西,北坝长5公里左右,正好与史书上东陂南北七里东西十里的记载相符。经实地踏访后,我认同董先生的结论。2500年前的二陂,拦蓄的是今烧车河来水,这条河原名万泉河,源丰水沛,当年西陂截山洪,东陂开渠浇地,使一万多亩望天收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功德。史说叶公修建二陂是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这些都是虚的,仓廪实而民富兵强,楚国的北大门被他守得牢不可破,才是当年二陂实实在在的效益。(曲令敏)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新闻网 2013-08-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