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衣山海拔609.2米,北去16公里是鲁山县城,西南襟系南召县,东南坐领方城县,是一脚踏三县的界山,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山虽不高,周边皆为浅岭低丘,环拱它一山突兀,颇有气势。晒衣山原名大义山,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大雨中逃到这里,曾在山上晒衣,山因此更名。传说他晒过衣服的地方,有八九平方米的圪针至今都朝下长。
晒衣山主峰沟水多入瀼河,只有饮马坑泉水东流注入澎河。上世纪80年代封山养林,北坡栗树直径已长到20厘米左右,藤萝丛草也茂盛,到春日,水气氤氲,山花烂漫,鸟飞兔走,非常好看。林壑溪畔,生有柴胡、血参、桔梗、山楂等中草药。其间的阴司沟水库,建成于1973年,蓄水11.5万立方米,承包给私人养鱼,每年捕捞2.5万公斤左右。2007年投资10万元除险加固后,浇灌王庄、陈庄、晒山几个村民组300多亩地。水库上游约1公里,有明泉在晒衣山自然村北的河沟中出,泉名透渠。泉水直径七八厘米,建有蓄水池,埋管3.5公里到裴庄,供700多口村民饮用。过透渠上行约1公里,山根又出泉,名石磨坑,四五寸管水量,常年旺涌。溪流而下,两源归一,注入阴司沟水库。
晒衣山主峰西北有海拔509米的小晒山,山顶有古寨,民国十六、十七年间,村民为防匪患所建。北坡植被好,林木覆盖率在90%左右,南坡只50%左右。山顶有泉井,不知何年何月何人所凿,井水离地面约5米。至今村民上山放牧或耕作,仍然去井里汲水,供人和牲畜饮用。
自阴司沟水库下行3公里,在老庙庄自然村东200米处,有小晒山下来的将台沟汇入,又1.8公里至熊背公路桥下入河。村民沿河浇种香菇木耳,2009年冬春之际大旱,沟水断流近三个月,一般年景不会断流。
熊背位于鲁山县城西南11.8公里处,是乡政府所在地。据史料载,当初先民们傍鸦路在近旁的沙土岗上建店铺,沙岗形似卧熊,因得名熊背店,沿袭为熊背。而今的熊背乡总面积130.1平方公里,人口2万。马驰驼走的鸦路,已为焦枝铁路和郑南西线公路取代。熊背乡所辖多为山区,主要矿藏有金、铁、花岗岩、蛭石、滑石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豆类为主。早年闻名省内外的特产柞蚕茧,因费工而价贱,产出越来越少了。
熊背东北2.5公里的老虎岭南麓,1958年建成有里沟水库,尽收老虎岭阳坡浮流和泉溪,蓄水47.4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00亩。库坝下养有五十多亩稻田,沟中常年有水,2009年浇种木耳十来万棒。冬春天旱时,浇地200多亩。沟水下行两公里流到河口自然村汇入瀼河。自交口到草店河口,瀼河绕山过岭,水走卵砾河床,河床比较平整,水流萦回,抛下处处嫩河滩地和台田村落,两岸高岭浅山植被尚好,晨辉夕阳里,湾湾尽皆光色淋漓。唐代诗人孟郊经过这里时,写下一首《鸦路溪行》,中有“鸦路不可越,三十六渡溪。有物饮碧水,高林挂青瀼。”而今,高林挂青霓的景象,依然在目。古人跨马,今人乘车,远隔千年,却因为共一片山水而声息相闻。
瀼河右侧的老虎岭,是熊背乡与瀼河乡的界山。西北山脚有龙泉寺,兴建于东汉末年,旧庙已毁,眼前廊檐高挑金碧辉煌的大殿,是2006年动工,2009年农历九月十九开光的新建筑,殿里的汉白玉观音高约六米。古龙泉就在大殿门口,砌成泉井,埋管供十几家商户和住户吃用,再无余水汇济近在十多米处的河了。与老虎岭相对,左岸有风筝山,相传这里就是三鸦路的尽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曾在老虎岭浴血奋战,阻击日军。右岸有聚落名平高城,又名鲁阳关,据清嘉庆《鲁山县志》记载,是后周为防御北齐所建。有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唐宋叠加的文化遗址。
出此关口,灰蒙蒙的城镇气息扑面而来,瀼河进入平原地带。河道开阔,宽200米左右,两岸滩地杨树连片。近五年来沿河挖沙,雨季山水下来哧溜就下去了。到入沙河口处,常年水幅仅四五米宽,二三十厘米深,旱时剩下两米宽、脚脖深。筛沙筛剩的砾卵石,堆堵在河道里,泄洪不畅。2009年7月暴雨,瀼河涨到80米宽、4米多深,浊浪滚滚,两边杨树被席卷而去。瀼西行政村小北庄组的防洪堤憋开个口子,村民连续投进200多编织袋的沙石才堵住。后有200多名部队官兵赶来抢险,日夜不停,加固河堤,村庄才被保住。洪水过后,连同沙河沿岸总共有五六百亩花生、芝麻和树林被毁,其中30多亩滩地表层被揭去2米多深,壤土无存。
瀼河主河道全长18公里,平均宽200米左右,流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是沙河右岸的一条较大支流。瀼河最大洪峰流量2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熊背公路桥、交口铁路桥、月明石沟铁路桥和昭平台南干渠瀼河渡槽横跨河间。瀼河在鲁山县境流经熊背和瀼河两个乡,沿途村民引水浇地1300余亩。(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