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村隔岭而居的白沟,也属鲁山县库区乡,全村1800多口人,大多人家都姓李。相传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时,山上有树,沟里有水,却不见人烟,尽是石灰窑,白茫茫的,就取名白沟。据李姓家谱记述,祖上与李鸿章同属一脉,因恨李鸿章是卖国奸臣,就发誓永不跟他来往。别看这一带岭沟清深、人居山野,却不闭塞。历朝历代,官马驿道傍河走,驼队马帮往还不绝。更有骚人侠士如郦道元、梅尧臣、元次山、徐玉诺者,肩书荷剑,行商洛,走湖广,来来往往就将这里与浩大的人世连通一气,地不偏山也不远了。
翻开历史,沙河与荡泽河交相冲荡,在群山回环的间隙冲积出一马平川的良田沃土,这里古来就是人类栖息的家园。两河交汇处的邱公城,摞起仰韶、龙山、汉代三层文化遗址。自打人类聚居,烧黄泥成彩陶,喂猪狗,养蚕桑,千行百业到而今,浩浩荡荡数千年,一河两岸留下了多少清澈的思想、精绝的技艺、美丽的传说。
昭平台水库大坝合龙前夕,邱公城是座高大的土丘。土丘上有200多亩庄稼地,还有一座十来亩大的庙院废墟。残墙断瓦散乱秋风长草里,看不透悠悠日月几许深长。过邱公城北行约一公里,与之隔荡泽河相望的就是耿集镇了。镇子建于何年无可考,1950年前后还繁华一方。主街东西一公里多,还有两条小街与之并行,两道南北街与之交叉,聚居着几千口人。民国时,这里就设过镇政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区政府、乡政府所在地。当年下汤还是隔日集,耿集却是天天集,方圆十几里的人,小买小卖都到镇里来。一街两行布店、盐店、杂货店、丝绸店,一间挨一间。到年节,推车的,担担的,汤汤如流水。丝绸商、药材商、钱庄老板也云集于此。每到吃饭,家家饭馆、小吃店热气蒸腾,吃客盈门。1959年6月,昭平台水库建成,镇上居民迁移别处,古镇遂没入水下。
白沟行政村的季节水沟,溪源在石门沟自然村,石门沟组与常庄组之间建有小水库。水面500米长、400米宽,深约七八米。坝下有饮水井,供足100多人吃用。从坝下到昭平台水库2.5公里,不到汛期无明水。沟中有五六眼水井,引潜水供300多口人吃用。在张庄组与常庄组之间,相距200米有两眼古井,石壁石台,不知何人所凿。水面离地三四米,至今仍供160多口人吃水。汛期水涨,下面那口井会被漫住,上面这眼一般淹不住。
右岸银洞岭,因南坡有前人留下的矿洞而得名。洞口直径约1.5米,进去豁然空阔,抬头上望,高有4米,宽约5米。往里走十来米,洞变窄,只剩两米来宽,又十来米就不通了。银洞岭又名凤凰单展翅,右发一岭,短促不成景。左发一岭,名笔架山。岭脊怪石一拉溜排起50多米,如同巨兽呲向天空的獠牙。打头的石柱高约10米,竖直向蓝天,顶端一侧半圆,挑成个弧角,似人工设计一般。与之相对的石柱敦实得多,高约五六米,一副愣头愣脑的憨相。远远望去,两柱成一天然石门。天高气清之日,站在陈庄的台地上自石门望过去,近前碧水平铺,向远群山层叠妙意纵横。
离笔架山不远,树木苍苍不见石头的就是条山岭了。笔架山与条山岭之间,库水碧涟涟,有两朵岩石亭亭照影,相依相偎,即闻名遐迩的姑嫂石。相传,在早的时候,这里有户人家,夫妇俩守着一双儿女,日子倒也和睦。儿媳娶进门后,婆婆恶性陡起,百般虐待。她让儿媳担水,水缸整天都得是满的。她还找人做一副尖底桶,让儿媳妇路上不得歇肩。婆婆怕儿子心疼媳妇而替她担水,就让儿子出外做生意。善良的妹妹心疼嫂子,去嫂子担水的路上挖坑,让嫂子搁桶。婆婆知道后,又把儿媳好一顿毒打。有一天,忍气吞声的儿媳又去担水,中途遇到龙王化成的白胡子老翁。老人从马上跳下来,说:“我的马渴了,能不能饮点水?”她就停住脚,把桶送到马唇边。马把水全喝了,她拐回去再挑。往返三趟,无一句怨言。龙王感念她心肠好,就把手中的马鞭送给她,说:你只要把马鞭放在水缸里,水少时往上提提,缸就满了。恶婆婆不见儿媳担水,水缸却一直满满的,她就设计让儿媳回娘家,好探个究竟。恶婆婆看见马鞭,抽出来就要扔掉,这一抽不当紧,水缸变成了喷泉,涌冒不止。小姑赶紧去叫嫂子,二人协力,用镇水石压住水头。可为时已晚,房屋田地已被冲得七零八落,公公淹死挂在了金山环的大树上,金山环因之又叫挂爷山。恶婆婆被冲到沙河南岸,尸体被野狗撕吃。翌年,狗吃恶婆婆的地方长出一棵树,有风无风它都枝条乱舞,活脱一个发疯的恶妇。后来建村,就叫婆娑村。
这是被改编过的版本。据白沟行政村王村组70岁的村民张斌讲,按早年的说法,水缸里的鞭子是被公公无意间发现的。他见鞭子泡得白胀,显脏,就拔出来扔了,没料到引出一场滔天大水。姑嫂二人为了逼退洪水,携手并肩在镇水石上站成了石头。后人为了纪念她们,就在化身为石的姑嫂之间建了一座小庙,塑像祭祀。年年农历二月十五都有庙会,相沿至今。(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