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水大为源,荡泽河的另一源应在汝阳县境内的杨树沟、连沟和柳树沟。柳树沟长10公里,源于鲁山县与汝阳县交界的余大顶东坡。坡根泉水自石缝涓涓而出,经汝阳县三屯乡的五阳坪、石梯子、柳树等自然村,在红军营村西南与西沟交汇。西沟过红军营村向西500米处又分两支:连沟岔向西北,约1.6公里通往岘山西南坡的乱柴垭,山坳里有一片经年不绝的控山散泉。另一道杨树沟岔向西南,上游是黑老石沟,源于沙河与北汝河的分水岭南坡,1公里到杨树沟,与连沟汇流。
红军营村坐落在平缓开阔的浅山峡谷之中,因红军长征时曾在这里扎营而得名。几处砖瓦结构的四合院临河而建,是典型的中原民居。长河自村前流过,河左为村落,河右多立陡山崖,崖上桐花、葛花一片片盛开着。水折而南,绕一道山嘴入鲁山县境。河间多汝石,有红色、绿色、乳白色花纹相间的,也有菊花石、竹叶青和黑色石质散点着白色的牡丹石。湍流在岩床上滚过,冲撞出黄龙潭、金龟潭、簸箕潭、横梁潭等深不见底的潭窝。水为石床所塑,如环、如佩、如弯月,精莹剔透。石潭左岸有废弃的小灌渠。抬头看见山上有间黄龙庙,庙因潭而建,每年农历三月三有三天庙会。相传黑龙、黄龙原本是两兄弟,早先都住在这里。后来生分了,黑龙被黄龙打败,挪到东南方荒田沟去了。
这一带山势起伏,是秦岭余脉,最高峰岘山海拔1165.8米,坐落在汝阳、汝州、鲁山三县交界处。岘山因有古人类聚落霍阳聚又名霍阳山,山顶曾建有三间铁瓦苫顶的庙宇,俗称铁顶山。山上植被较好,到雨季溪流网织,冬春干旱,潜泉也涌冒不竭。山水三分,分别注入炉沟河、荡泽河和马兰河。除了上游的连沟,自西而东还有北沟、菜沟、竹园沟三条较长的支沟潺潺而下,汇入石板河。
过黄龙潭西南行,三四里到荒田沟自然村。舍大河而循小河溯流北行,经岭头、下贝至三岔口,又见沟分两支:西北而来的小寺沟,又叫岘山寺沟。早年沟内有乾明寺,寺旁古塔成林,人称“迷魂塔”,进去难出来,现已毁灭不存。沟长4公里,源头出露于岘山南坡的乱柴垭。北沟向北通往岘山南坡汝州市寄料乡的蔡沟自然村,全长3.5公里。两沟皆出岩隙渗泉。三岔口自然村南有响水潭,早先水跌六七米,响声昼夜不息。近年河道淤积,落差由原来的6米多缩至2米,水声不太响了。山半坡上的霍家庄建有泉池,蓄水供沿岸近300村民吃用。三岔口以下,沟谷中不时有潜源补流,常年不涸。关于这道水,民间有传说:自源头处循蚰蜒小路上行两公里,就到了汝州市境内的霍家庄。庄近旁曾有一股桶粗的大泉,浇好几十亩地。也不知哪年哪月,北沟泉源突然增大,湍流翻涌而出,上面的大泉就没水了。霍家庄的村民为了堵住下面这股泉眼,就在泉边栽了一棵柳树,柳树盘根,堵住了泉眼,水又从上面冒了出来。但随着岁月流逝,这棵柳树老迈枯死,挡不住的泉水就化为散泉,依然从这里涌出。自泉源东行,绕到岘山东坡,有一面石崖峭立,早先汝州、洛阳等地的村民常来这里取石做磨,因名打磨崖。崖下有控山泉汇流而下7公里,经蛤蚂石、孟庄等自然村,到刘家自然村东入石板河,是为菜沟。距此不远的竹园沟,是一条比较短的季节支沟,明水自温家庄自然村出露,经小路坡自然村下行两公里汇入石板河。
石板河自然村位于背孜东北2.4公里处的河谷中,是村委会所在地。从前这里曾是一片林木参天、麂鹿虎豹出没的蛮荒之地,后来有邹姓兄弟从洛阳安乐窝来此开荒辟园。陆续又有人家迁来,始成聚落。清初,邹家有位大脚老太婆出资,邀村人打吃水井。打到丈余碰上青石板,打不下去了。恰好有风水先生从这里路过,他说把石板钻透,水就会出来。人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钻穿两米多厚的石板,泉水果然像小河一样汤汤而出。到如今井水还供数百口村民吃用。井深五六丈,水澈而清甜,旱时用井绳摆水,雨季钩担就可以系桶打水。
石板河右岸也有两条较大的常年支沟。石南沟源于温家庄自然村上面的陡陡山,浮源为雨季滚坡水。石板河村南1公里处,建有石南沟水库,积水十来亩,浇地百余亩。库坝下渗泉成溪,行一公里自石板河村下汇入大河。向上去,荒田沟自然村南,有4.5公里长源于分水岭南坡的荒田沟来济。沟谷两岸岭峦起伏,植被茂密。水走砾石,声细弱而辽远。坡上出药材,以丹参、柴胡为佳。从榆树到窜坡,两个自然村相距不到1公里,因沟谷左岸有海拔731.8米的钢山来水相济,沟谷中形成了五六个深潭。最大的就是传说中的黑龙潭,又称黑龙井,水面7米长,3米多宽,黑酽酽深不见底。传说早年有位私塾先生带着弟子到这里游玩,他下去一探深浅,转眼便不见了踪影。弟子们焦急万分,没想到几个时辰后,先生却从几里外的黄龙潭安然无恙地走了出来。传说无可考,眼见的是几年前村民们在窜坡村南200米处筑了一道拦河坝,水面长约80米、宽40米,水深10米余。坝为滚水坝,溢水成一道2.5米宽、10米多高的水帘,水飞风扬,清气逼人。沟谷两岸时见吃水工程,600多户人家用水都取自这道沟溪。
石板河在孤山口与长河交汇,始称荡泽河。(曲令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