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秀美山水 >> 平顶山地理 >> 浏览平顶山

群峰披植被 谷中有奇景——踏访叶县常村乡雷背缝峡谷

2013/11/11 14:44:22 点击数: 【字体:


    雷背缝峡谷在叶县常村乡南部山区——歪头山的群峰之中。北起中心岭,南至黄花岭,雷背缝峡谷由象鼻子岭与中心岭相间而成。雷背缝峡谷全长5公里,两边峰高在海拔500米以上,峡谷陡峭处深度100多米,可谓是壁立千仞,峡谷最窄处两边的树枝携手矗立。日前,笔者一行带着野外出游的必备工具,寻觅着传说,陡步穿越了雷背缝峡谷。

    沿途美景

    吃过早饭后,笔者一行如约乘坐汽车向常村乡方向进发。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很快来到了距常村街还有两公里的地方。在此,汽车下了公路,向南走上了一条通往刘董华自然村的村村通公路。

    我们来到了这条公路的尽头——刘董华村。之后,汽车随着地势在土路上继续前行。

    汽车在乡间土路上行驶,一会走在河底,一会又上了山脚,颠簸的道路让笔者一行体验到了天然土路的诸多特点。上午10时40分,笔者一行终于来到了距峡谷最近的白石崖村。

    白石崖村的村名颇有来历。老乡告诉我们,村南是一片平原,顺着平原上的一条白石河往前看,能够看到河的源头处一道高高在上的白石崖。这道白石崖是几条山谷泄水的汇集点,常年水流不断,是当地群众心目中最美丽的景点。于是,村民们就将自己的村子命名为“白石崖”。

    白石崖村东西南三面环山,一条白石河由南至北,从大山深处走来,衔山环水,空气清新宜人,可谓是钟灵毓秀。村东的山被村民称为“大观世脑”山。有村民说,这是因为从山的北面看很像观世音菩萨的脑袋,因此而得名。由于村西的山没有村东的山高大,所以人们习惯上叫它“小观世脑”山,也有人叫它“西大坡”。笔者看到,村西边的这座山虽然不大,但要是说成坡,却比一般的坡大上许多。

    白石河是群山中几条峡谷泄洪形成的一条季节河,在春、夏、秋三个季节才有清泉奔涌。而在枯水的冬季,只能听到河床石头下的流水声。至于白石河名字的来历,则是因为河里的石头呈白色而得名。远远望去,河床一片白色,故当地人称该河为白石河。笔者仔细观察后发现,河里的石头也不全是白色的。在大片白色石头中间,也有少许红色的石头,红白相间,甚是好看。

    穿越峡谷

    汽车开到白石崖村已无法前行,大家带上所需的饮用水和必备的工具徒步赶路。

    笔者一行沿白石河溯源而上,向南前行了近两公里,就进入了一条大川。这条大川由象鼻子岭与大观世脑山形成,川内宽阔,植被茂盛,适宜养殖,当地群众也就把这里当成了牧场。一年四季牛羊成群,牛羊的铜铃声、牧人的吆喝声不绝于耳。但是只闻声音少见人畜,有时牛羊拦路,悠闲自得,并不在意我们的打扰。我们戏称这里是“牛羊川”。

    走过“牛羊川”后就进入了雷背缝峡谷区,雷背缝是由象鼻子岭与中心岭相间形成。中心岭在东,象鼻子岭在西。刚一进谷,发觉峡谷并不算太窄,两壁也不很陡峭。谷底有乱石,在雨季还有溪流,而现在只能隐约听到乱石下的溪流声。

    峡谷内空气清新,十分幽静,两边多灌木,栎树也不少。沿谷底踩乱石而上,两旁群峰起伏,植被簇拥,置身其中有国画展卷的感觉。在山水之间,灌木丛生,酸枣林、红果林果实累累,散布其间,来往行人禁不住诱感,摘下几颗放在嘴里尝尝。长长的野葡萄藤横于谷底,野葡萄生在谷东而藤蔓却到了谷西。它缠在一丛树上之后,又蔓延回到了谷东。如此这般盘绕几个来回,好像人为架起的葡萄架般匀称有致。

    这自然造就的葡萄架距地面很低,来往行人都要放下行囊,弯腰曲膝方能通过。由此路过的人,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感觉。于是,大家戏称为“霸王藤”。

    大家继续前行,峡谷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谷底的石头却越来越大,前行则越走越难。一会儿潭水挡路,一会儿飞来巨石成壁。潭水虽不深,却灌满了谷底。想从这里通过,要么涉水,要么攀崖绕行。谷内巨石似从天上飞来,直直地卡在谷底。面前的巨石高达数米,直上直下矗立在谷底,足有数百吨重。要由此通过,只能借助绳索攀崖,否则只能止步兴叹。笔者在来此之前,听人说雷背缝峡谷十分险峻,看来此言不虚。

    无限风光在险峰

    和众多景观一样,雷背缝峡谷也有自己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之子犯了天规,惹恼了玉帝。玉帝下令将其打下凡界赎罪。雷公打雷驱逐,小龙子无处藏身,情急之下,见歪头山这里风景秀丽,就隐身于此,形成了现在的雷背缝峡谷。

    传说归传说,雷背缝峡谷确有独特之处。随着笔者一行的深入,逐渐进入了雷背缝峡谷中心区。这里的峡谷陡峭如刀劈斧削,100多米深,直上直下,有的地方两边峭壁还微微向中间倾斜。从谷底向上看,只有一条缝隙,射进一丝阳光,山顶的树林郁郁葱葱,携手摇曳。峡谷内大谷套小谷,曲径通幽,谷谷相连,挺拔险峻。峡谷的石壁很有特色,一层红、一层黄,当地人称为“烙馍石”。其意为一层一层的石头、厚薄像烙馍一样颜色红黄相间,万层垒砌,甚是壮观好看。石缝中还长出不少小树,大的有一把粗细,小的如禾苗出土,神奇得让人咂舌。

    从峡谷深处再向南行,坡更陡,路也更难行。为此,我们只好让身体强壮的两个同伴带上绳索先行往上爬,其余人随后攀绳而上。就这样又攀爬了许久,才到了黄花岭的顶峰。这里是雷背缝的尽头,也是黄花岭的峰顶,叶县界的西南边界,黄花岭以南是南阳市的方城县境。

    笔者一行经过6个小时的跋涉,终于成功穿越了雷背缝峡谷,到达了山顶。大家站在峰顶,远眺刚刚走过的“雷背缝”全景,曲曲弯弯的一条缝,左右还有岔缝,很像是远古时期人类占卜时,用火烧红的铁条放于牛骨之上,受热的牛骨自然龟裂开来的图样。虽然没有什么规律,但弯弯曲曲又像龙的形状,“雷背缝”也因此而得名。(马子强巫鹏/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平顶山晚报 2008-1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