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粮河,源于平顶山市区北部的龙山,流经宝丰县李庄乡、闹店镇、郏县的姚庄乡和堂街镇,在堂街镇南与芝河交汇注入汝河。
运粮河古名清河。紧临河边的父城(今宝丰县翟集村),曾是楚国的边关重镇,楚太子在此驻守,这条河成为调运军粮的水上通道,由此称运粮河。
运粮河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称作龙山水。《水经注》中有这样的描述:“……(汝水)又东南与龙山水会,水出龙山龙溪,北流际父城县故城东。”
清河,龙山水,运粮河,无论如何称谓,它都是一条流淌数千年的古老河流。
去年6月16日,烈日炎炎,笔者踏访运粮河。只见一线溪流,到崔庄就断了。下行不远,就是与崔庄一街相连的著名茶乡——郎庙。河到这里又有了细弱的响动,可惜已不是细沙白水,而是企业排放的废水。河右岸那眼久负盛名的千年玉泉,被污染得连衣服也不能洗了。高墙遮蔽,栅门紧锁,唯有玉泉亭耸立,碑文上刻有苏东坡“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的赞誉……
据当过多年村党支书的张黑娃老人回忆,十几年前,河水大时有一尺多深,村里人吃的就是这河里的水。因为河岸是冲不跑的黄栗土,河底是掺煤打煤球的煤土,人们叫它“铜底铁帮运粮河”。河边那眼井,是一位开茶馆的张姓老人挖的,有60多年了。一丈深挖到泉眼,大茶缸粗一股,朝东北方向喷。前些年又往下打20多米,用石头圈住,成了现在的样子。老人说他记事的时候,这里就有四家老茶馆,两家姓张,一家姓李,一家姓尹。不只外来客,十乡八里的村民都来喝茶,成了代代相传的风俗。离泉不远的那座桥,谁也不知道建于什么年代。1990年加高加宽,盖住了原来的桥板,桥墩还在。古时,郎庙是西去洛阳、长安,东到山东、安徽的必经之地,九条大路打桥上过,桥又称九龙口。
《史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统兵征陆浑(今伊川县一带),惊闻斗越椒发动叛乱,急回师,不敌而败走。出枣阳,经唐河、舞阳、叶县至现今郏县姚庄一带。设计诱敌深入,待斗越椒追至青山(郏县紫云山),不见庄王,再返回,刚刚驰马而过的石桥已被拆毁。埋伏在此的庄王让小将“神箭养叔”养由基与斗越椒“隔河比射”,一箭除了斗越椒。这著名的楚清河战役,就发生在这座桥上。
不想往下走了,返身溯源。
过崔庄到郏县与宝丰分界的闪庄,河被闸成胖胖一湾。有人抽水浇地,有人在树下垂钓。村南又起一坝,几十亩水面漂满菱角秧。
上行半里,就是宝丰县李庄乡翟集村。村中一溜三坝,因为养鱼,水不浊,也不清澈见底。水边男人浇地,女人洗衣,波光荡漾,树影婆娑。最清的是村南那座水坝。楚庄王宫殿遗址离此不远,西去不到一公里。遗址南面的古城村西有白雀寺,相传为楚庄王三女儿(三皇姑)的修行之所。被佛家尊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三皇姑墓,就在坝塘潋滟的水光里。守墓老人讲,这坝下泉眼很旺也很多,遇到大旱,上游断流,下游照有水。
再向南,杨庄坝连着马庄坝,水清树茂。
听马庄村75岁的老人卢木铎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条河上大大小小修有八道坝。河水没被截断的时候,宽处十几米,窄的地方一蹦就能跳过去。河里石头多,螃蟹多,虾也多。山水下来得猛,河水滚来滚去,冲出很多潭涡。马庄这一段,就有好几个:泉眼坑、拐胳膊坑、德娃坑……每个坑都有传说。最上头有个五龙潭,光光的石板露出五个水窟窿,口小肚子大,菜坛子一样看不到底儿。
离五龙潭不远,运粮河的另一源头龙溪,自姚湾村岔向西南,通往龙山最深的那道沟。陡崖裂谷,茂林推涌,素有“龙山水帘洞,花果水泉沟”之称。
与龙溪隔道岭,东面就是隶属宝丰县的西外口水库,1966年竣工,集水6.8平方公里,库容30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00亩,最大放水量每秒6立方米。
可惜水库尚在,水渠多已毁坏,就连大坝下的祁家村也无水可浇了。
运粮河的另一个源头没入群山环抱的西外口水库之中,非大雨看不到山水动流。(曲令敏温书功/文王庆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