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河,一名达老河,水深流急,沿河村民又叫它打浪河。上游石龙区段,河走浑石床,石床蜿蜒起伏,其状若龙,名石龙河。大浪河发源于宝丰县观音堂乡的葛花崖村,向东流经大营西南部,横贯石龙区,过鲁山县梁洼镇,自辛集乡的程庄村注入沙河,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是沙河左岸的一条常年支流。
这是一条像模像样的河,由自然与人工合力成就。它流淌着古老的文化,也流淌着急速嬗变中的当代文明。河的上游几近干涸,中间又遭污染,到了下游,经十几公里裸岩漂砾的漱磨,不断有明泉暗流来济,到鹁鸽吴,始才汤汤奔流。再下去,昭平台水库梯级发电站9个多流量补充进来,水深流急,蜿蜒于村庄之间,滋养着两岸温馨明媚的春景夏貌,终至有了那些在污损与干枯中苟延残喘的长沟小溪绝难具有的生命力。一河两岸,树木禾稼都茂盛,牛羊鹅鸭也光鲜,成就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田园风景。
葛花崖村在宝丰县城西北25.5公里处,因山崖被葛花藤覆盖而得名。村南有存水1000立方米的水坝,坝上泉流四季,旱时每天也能出水50多立方米,供全村人吃用。上行一公里有铁山,滚坡水下来,是大浪河的浮源。沟谷逶迤,不时有细水潜出,溪流渐潺潺。水走光石板,所以称石板河。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为常流河,后因气候、地貌变化,遂成季节河。溪流若断若续,自葛花崖曲折下行2.5公里,有石板河自然村。村左是山,右面是梯田,沿河砌有一丈多高的防洪堤。村西有容水30万立方米的堰塘,供200多口村民饮用,浇地400亩。河经干柴沟、琉璃堂、赵沟等自然村,注入边庄水库。水库在边庄村西,存水200多万立方米。坝下有高庄、韩庄、宋坪、捞饭庄、大庄,矿井连片,河中间或有水,多为矿区排放的废水。
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左岸紧临河谷,有清凉寺汝官窑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资料载:这里出土的瓷器中,有香炉、梅瓶、鹅颈瓶、方壶、套盒、盏托、器盖、碗、盘、盆、钵等10余种,品类、造型丰富多样。与传世珍品不同的是,一些器形的表面还有纹饰,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到石龙区小陈庄自然村,原来有三道水交汇。一为杨树沟,上世纪60年代尚有多处明泉旺涌,惜已干枯。响潭河和后河两岔没断流,均系矿井排水。 早年的石龙区,两岸荒山守一条河,是一个三不管的寂寞之地。上世纪50年代后,因煤而兴,繁衍成镇,始称西区,1997年12月18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更名石龙区。总面积37.9平方公里,地下原煤储量3.3亿吨,石灰石储量2.5亿吨,花岗岩储量达3200万吨,近年又探明陶瓷黏土、
铝矾土等多种矿产资源。这里还是爱国将领攀钟秀的出生地。
2005年,石龙区山高村人刘铁见在电视上看到一幅用小米等种子粘贴而成的《十二生肖》,灵思泉涌,他开始收集五谷,经多年摸索,最终制作出了刘氏一绝——五谷画,惊艳省内外。
河入鲁山县梁洼镇,镇西浅山环抱中有村名泉上。坡间多溅水,村子四外建有白龙庙、黄龙庙、青龙庙、黑龙庙。据村党支部书记李便回忆,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泉水很旺,人干活渴了,随便在坡根地角用手一扒,水就冒出来了,捧起来就能喝。而今大多数泉眼已干涸,只剩白龙泉还养有300多亩稻田。黑龙泉、黄龙泉有水也不会翻涌,仅存一平方米大的泉池。明《鲁山县志》有载:陂“澄深莫测,甘洌可饮,下灌稻菜等类。唐元次山尝乐此泉,后宅兆于此。”眼前石砌泉池尚在,矿业大兴后,水位下落,从8米到10米再到16米,已难见清泉汩汩、鱼虾戏于浮萍间的景象了。紧靠古泉池,掘有17个五六米深的小水井,几年前还能自流,眼下已成干井。泉池左边建有一眼内径2.2米的吃水井,2006年11月29日开工,费时21天建成。泉池右边是一座4米多高的水塔,晚上11时开泵,三个半小时水满,可供1700多口村民饮用一天。
白龙泉背依青条岭,岭上有张良墓。与之搭肩相连的山名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元结的归息之地,山半坡坐西朝东建有元公庙。院中除了柏树,种有月季、石榴、麻秆花,花事正盛。坟冢为青草覆盖,每年农历二月初六、六月十三有庙会。正史有载:元结,字次山,号漫叟。鲁山县商余山人,鲜卑族后裔,姓拓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易姓元。他一生博览群书,雅好山水,诗名远播。原墓碑现存鲁山县一高院内,为四面表墓碑铭,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文书丹。坟前的墓碑为明代鲁山知县夏文壁所立,上书“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
清泉汇聚而成的泉上河,时值枯水季节,唯余一沟清亮的树木。闻说雨季来时,方有或大或小的山水蜿蜒而下3公里,到双头山下的双头湾汇入大浪河。(曲令敏 牛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