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南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奇哉,奇镇奇街奇俗奇地荆紫关

2013/10/28 15:15:01 点击数: 【字体:

 

     “十一”黄金周,我终于有暇回故乡南阳采风访友。酒酣耳热之际,有了领略“一脚踏三省” 之地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的豪情。

  荆紫关镇位于淅川县西北部,距县城75公里。途中,多次到过荆紫关的老朋友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那里的繁华。那里不仅有古码头、古建筑、古街道、古雕刻、古壁画、古彩绘,而且,在闻名遐迩的清代五里长街上,还保存着明清时代房舍2200多间和店铺700多间,街心树有“三省友谊碑”。

  脚下的丹江河正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极目远望,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弯的长街,长街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砖瓦结构的店铺。这就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狭窄的古街长达2.5公里,当地人称“五里长街”。

  奇风奇俗:“三省一条街”

  出长街北关门西1公里,是该镇一处独特风景:“一脚踏三省”的白浪街。

    据专家考证,在中国版图上三省交界之地共有40余处,而惟独在这条白浪街,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三镇间相距均为2公里左右。河南荆紫关镇古称“豫之屏障”;郧县白浪镇号称“鄂之门户”;商南县白浪镇是直通秦晋的必经之地,有“陕之咽喉”之誉。三省辖地在这里呈犬牙交错之势,一条小街两边屋舍相连,三省居民相邻而居,难分彼此。有不少人家房子盖在两省接壤处,自称“夜卧两省”。

  白浪老街长不足300米,宽不足10米,街面凹凸不平,街两旁有三省各自所设的小商店。

  在白浪街的中央,河南的荆紫关镇、湖北的白浪镇、陕西的白浪镇在这里相交,三块界牌拼成一个三棱形小宝塔状的建筑,上面镶嵌着3块黑色大理石碑,分别朝向三省辖地。碑下有一块露出地面的三棱尖石。自古以来,以此石为界,西归陕西,东北归河南,东南归湖北,此石就是“三省石”,俗称“一脚踏三省”。脚踏三省,气吞九州,便在须夷之间。因此,来荆紫关的许多游人,无不刻意在石上踩一下,亲身体验“一脚踏三省”的豪迈。

  我突然有了一个“三省游”的念头,让同行的朋友们背对着宝塔,手拉着手,慢慢地转了一圈,从湖北到河南再到陕西,全过程只用了10秒。

 在这个小小白浪街上,融汇了三省不同风情。这里有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还有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单看那些民房,可管窥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湖北人把房子盖成马鞍形,陕西人的房子是前低后高,河南人则将房子建成了平面屋顶。走在街上,游客可以同时听到河南豫剧、陕西秦腔、湖北汉剧,可以闻到从农家飘出的陕西羊肉泡馍、河南胡辣汤、湖北三合汤的不同香味。

  甚至,还会听到的是不同的乡音称谓,湖北人把妻子称为“堂客”,把父亲称为“佬子”,将外婆呼为“嘎婆”;陕西人则分别称呼为“婆姨”、“大”和“外奶”;河南人的叫法是“老婆”、“爹”和“姥姥”。

  随意走进一居民家,游客可以听到三省不同的方言,因为分属三省籍贯的家庭组合在当地已属常事。河南的女子嫁给了湖北的小伙儿,陕西的汉子又娶了湖北的妮儿,在这儿再平常不过。去年,河南老汉王东合办八十大寿,分别嫁在三省的几个儿女都回来祝寿,女儿、女婿三省人济济一堂,吆五喝六,在当地传为美谈,王老汉也因此有了一个雅号:“三省总督”。

  更有趣的是,在这里打个电话,隔了一条街或是一堵墙,弄不好就是省际长途。在这里用手机,一会儿是河南信号,几分钟后就可能变成湖北或陕西信号了。因此,常住白浪街上的居民有些家便安装三部电话,以方便与近在咫尺却不同省属的亲友联系。我们刚到荆紫关时,就同时收到三省移动电话服务公司发来的问候短信。

  奇地奇事:“飞”入湖北心脏的村落

  荆紫关还有一块独特的“飞地”也是国内少有的奇观。这块“飞地”,就是深藏在三省交接地带深山中四周与河南不沾边的荆紫关镇石槽沟村,石槽沟村像神话中的飞毯一样“飞”到湖北境内。

  在观赏“清代五里长街”、“一脚踏三省”之后,我们决定到“飞地”走走看看。

  “飞地”就是怪,从《荆紫关地图》上看,石槽沟村就像是从大陆上“飞”越过琼洲海峡的“海南岛”,越过河南与湖北的交界线数公里,孤零零地“飞”到湖北的心脏。不同的是,海南岛的四周是海洋,而石槽沟村的四周却全是陆地。

  汽车沿着大街向西方行驶,越过荆紫关街边的丹江河大桥后不到5分钟,便看到了“湖北白浪镇人民欢迎你!”的大招牌。当地人说,我们已经开始进入湖北郧县白浪镇,而西北方向,却是陕西商南白浪镇,在这一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汽车出了湖北,进了河南;出了河南,又进了湖北。道路一会儿宽阔,一会儿狭窄,在河南与湖北两省之间来回穿越省界好几次,终于驶入了湖北修建的白浪至郧县的公路,刚刚上路,就看到前面拐弯处竖起一个大铁牌,铁牌上写着“石槽沟村”。

  老乡说,这还不是石槽沟村的地界,只是石槽沟的出路,土地却是湖北的,是石槽沟人用土地临时与湖北人调换的,这里人都称这条路叫“友谊路”。老乡指着不远处的小山峦说,那里才是我们要去的“飞地”。我们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向远处眺望:清山绿树掩映处,只见生起的袅袅炊烟。5分钟后,汽车终于进了石槽沟村。

  站在村头的山岗上放眼望去,村子尽收眼底。石槽沟村在地图上像个岛屿,属于长椭圆形状。但在地面上,其地貌则像其名字一样,倒像个硕大的石槽。问起整个石槽沟村的土地面积,村支书说大概有1500亩,耕地有300多亩,全村3个组,共69户人家,278口人。论土地面积和人口,可能是全国最小的行政村。

  石槽沟村的村民们指着四周的山峦说,盆地以内的地方就是河南的土地,而分界线就是四周山脊分水岭。山岗下,是一处处院落,有土坯房,也有砖瓦房,而最抢眼的是一幢幢外贴白瓷砖的楼房。

  山上长着青松,山下岗坡上种着胡桑和药材黄姜,满山遍野,郁郁葱葱。

  男人在田间耕地,女的在家纺织是石槽沟村的一大特色。走进一处院落,看到妇女们都用纺成的草绳在编织草制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那么,这块孤零零的地盘怎么成了河南的“飞地”?史上并没确切记载,只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说,龙头山下洪门寺住着一帮武艺高强胡作非为的和尚,搅得当地百姓痛苦不堪。当时这里属于湖北的郧县管辖,百姓屡向郧县政府汇报,要求铲除这帮为非作歹之徒,而郧县政府离这里有90公里,等军队赶到,和尚们早已逃之夭夭,待军队撤退,和尚们回来继续作恶。朝中大臣临时将管辖大权交给河南。当时的荆紫关镇属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重镇,当地驻军迅速行动,趁和尚们不备将他们一网打尽,并扒掉了洪门寺,居民从此安居乐业。湖北方面为答谢河南方面的帮助,把洪门寺一带转让给荆紫关镇管辖。

  石槽沟村划归荆紫关镇时,原本无人居住,只不过是一条荒沟而已。后来,来了贾家和王家。贾王两家本是山西洪洞县人,明初移民潮迁移到内乡县师岗,因当地生活条件太差,一王姓年轻人和一贾姓的年轻人带着妻子偷偷迁移到荆紫关镇程洼村定居。因为山上有石槽,村内又有一条沟,就起名石槽沟村。因为地属荆紫关镇管辖,他们搬来以后就开始给荆紫关镇缴税。贾王两家在此究竟生活了多少代已无从考证,但贾家还留有一些物证证明他们确实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在村民贾文财家,至今还留有一个古石碾和祖传下来的一块横匾。上题“慈辉永年”四个大字,落款是道光23年。

  石槽沟村村民因为祖祖辈辈都是河南人,他们无论是从风俗习惯还是心理上,都对河南更有认同感。他们在不愿意归属湖北管辖的同时,并不排斥来吸收湖北方面的益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旅游联盟 2008-10-1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