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多个省区市,三省交界的地方据说有40处,一只脚就可踩到三个省的地方应该不少,但真按这个目的抬起脚,要么是高山,要么是河流,能够落脚的地方并不多;而明明确确有标志,三省又都设下基层机构的,恐怕只在鄂豫陕交界。
一脚踏三省,确实有些独特的人文风景。比如白浪街头商铺的电话,隔一堵墙,跨一条街,就是打省际长途了;一家兄弟几个娶媳妇,湖北妹子、河南姑娘、陕西闺女都有,老太爷就成了“三省总督”。不过,认真旅游的,倾慕的多是荆紫关明清商迹,从河南南阳往西走,到了淅川县城再往西75公里,便到荆紫关了。
荆紫关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镇中心西去2.5公里接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南去2.5公里接湖北郧县白浪镇,这个小镇与湖北郧县洋溪乡、陕西商南汪家店乡共有一条三里长的白浪街,街边大柳树下,一块石头深埋地下,石尖向上突起地面,踩住石头尖,就是一脚踏三省了。三省结合处均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全国独此一处,楚风秦韵与中原文化在这里形成文化融合的独特风景。
一条小街,三省风韵
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记载:荆紫关早在战国以前就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镇。
出荆紫关镇向西约2.5公里就是号称“三省一条街”的白浪街了。这条不足百米的街道,居民不过百户,却有豫、鄂、陕三省人在此居住。在中国版图上,三省交界的地方有42处,而唯独此地三省均设有基层政府: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湖北省郧县白浪镇和陕西省商南县白浪镇。
小小一条白浪街是三种文化的交会点:从这里向北,是以古都洛阳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楚文化;向西,则是以古都西安为代表的秦晋文化。于是这里便有了颇为有趣的风土人情——明明是街坊邻居,可收听的戏曲各不相同,有听豫剧的,有听秦腔的,有听汉剧的。走在街上,能同时听到三种方言。
1987年,三个乡合作为这块石头建了一个中空的小塔一般的三面体碑,向着三个方向,各省各自刻了碑文,历数地理历史沿革。游人到此,探脚到小塔里面踩一踩石头,读一读碑文,了解些历史,长点见识,颇有乐趣。这里起于明盛于清的商埠文化,由一条丹江而起,河上往来货物,上达陕南商洛通西安,下至湖北入汉江,直抵汉口送江南;南北东西的粮茶竹木、铜铁金银,抑或布匹器皿直至鸡零狗碎,随船夫、掮客、东家、管家、官人、衙役……分散聚合;河街一条,上演着舟楫交错,把秤推筹,杯盘叮当,万种风情。
在这条小街上,三省的地界犬牙交错,屋舍相连,很难说清确切的分界线。单看那些民房,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色。湖北人把房子盖成马鞍形,陕西人的房子是前低后高,河南人则将房子建成了平面屋顶。
寻找荆紫关当年的繁华,小街杂,却杂而不乱,各自有各省的电视、电话和广播。隔了一条街或是一堵墙﹑一条小溪,打个电话就成为出省了,于是,为了方便,这里的人家基本上都安三部电话,往哪个省打电话就用哪个省的电话。
看街上的建筑是一,最切身的体验是吃饭。一上桌,主人就告知有“八大件”,为荆紫关特色,及下筷入口,方知真不是鄂豫陕任何一省口味。鸡鸭鱼肉,多有甜味,不似河南陕西,也不像湖北,倒有江南苏沪风情;名称陌生的一些调味品和菜蔬,集合了秦岭、伏牛山的丰富物产;那大盘大碗明白实在的北方风格,恐源自船家帮派的挥洒爽快。
楼台会馆的百年沧桑
既是荆紫关,“关”就意味着要塞,历史上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成语“朝秦暮楚”就源自荆紫关。秦楚两国征战,荆紫关早上还是秦辖,晚上就成了楚地。荆紫关在秦楚交兵、楚汉相争之后,历代都是兵家屯驻要地,踞此御敌。历数足迹踏过荆紫关的历史名人,秦王嬴政、汉王刘邦、后汉刘秀、明末李自成……直到太平天国、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荆紫关都是战略要地。
漫步荆紫关,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保存完好的楼台会馆了。想看狮子,就到山陕会馆。木雕的、石刻的,栩栩如生。房柱的柱顶石上有,门楣的两侧有,房角的基石上有,檩条上有,柱子上有,屋檐上有……每一个石刻就是一个传说。山陕会馆是荆紫关镇现存的最大的古建筑群。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坐东向西,面临丹江,占地4000余平方米,现存大门楼、戏楼、过道楼、钟楼、春秋楼(中殿)、后殿等6座建筑,皆在中轴线上,气势宏大,由此可以看出两省商人的富有。
浩浩的丹江,既有水之利,也有水之害。就像行驶在丹江之上的万千舟船,谁能保证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于是那些靠苦力赚钱的船工们共同集资,在街市之南建起了一座造型与式样都十分特别的建筑——平浪宫。建筑的雕饰、风格都跟船工们的生活有关,极其精美。“平浪宫”,顾名思义是过去船工祈祷一帆风顺、风平浪静之意。由此也可见船工们对美好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向往。
直到近代,先是战争萧条了商贸,后有公路铁路的兴起替代了河运,丹江畔的这个繁华码头终于变得偏僻,乏人问津,“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鼎盛与衰落何止几个30年,荆紫关被遗忘。
繁华褪尽的老街记忆
站在荆紫关镇的制高点俯视古镇,可见丹江河自西向东绕过荆紫关镇奔流而下,毗邻河道的是一条弯弯的长街。在这条长街的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砖瓦结构的店铺。这是北方城市绝无仅有的清代一条街。
踏着街上厚厚的青石板,看着街道两边斑驳的老店,仿佛时光倒流,走进了古镇历史的深处。这条狭窄的古街长达2.5公里,里里外外都透出古色古香。街是旧街,低矮、弯曲、狭窄。街道两旁,肩并肩地排列着700余间前店后屋的两层砖木结构瓦房。这些建筑基本上原汁原味地保留着清代建筑的原貌,雕梁画栋,古雅清幽。临街的房门,都是由漆成黑色的一块块木板组成,昼抽夜闭,十分方便。由于所有店铺都是连在一起,相邻店铺之间的屋顶,都建有两米长的封火墙,意在阻隔火灾的蔓延。
光阴荏苒,经商的外乡人离去,小镇居民复归农耕,经年累月,蹉跎人生,倒成就了明清古迹的保存,荆紫关的老房子、旧街巷,就这样保留至今。如今重新整修的清代一条街,白墙黑脊,繁雕重饰,本来已经翻修成水泥的路面去年又挖开了,恢复原来的石板路。荆紫关起落轮回,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