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历二月,源潭镇马湾舞狮队依然很忙,被唐河各镇庙会邀请去“热闹”。
鞭炮声、锣鼓声、喝彩声,声声震耳。循声而去,记者一行只见那两头“狮子”在阵阵锣鼓声中围着燃烧的鞭炮,翻滚、抖毛,追闹、挠痒,摇头摆尾,争夺绣球。领狮者手拿绣球,时而金鸡独立,时而旋风踢腿,一招一式,尽显威风(见下图)。
马湾,是唐河有名的舞狮村,舞狮传统已逾300年。
数百年舞狮
缘于明末练兵
“红麻古狮,独一无二。”舞狮队长袁秀波介绍道,狮子只有红黄两色,狮毛是用麻绳编成的,每套约摸有50多斤重。这狮子看起来就像俺们马湾人:虽然土气,却与众不同;虽然笨重,却淳朴实在。
其实,马湾村的狮子是有原型的。明末清初,马湾村就在唐河岸边(1972年洪水后,马湾村迁到唐河北两公里处),村东有座大王庙,庙门两边卧着一对石狮子。为了掩人耳目,先民们依照大王庙门前的石狮子,用黄土、木头、麻绳,造出了多头狮子,以在大王庙舞狮祈福为由而大行练兵之事。舞狮身上的红色,象征熊熊烈火,代表明朝;黄色,象征执政朝廷,代表清朝。舞动狮子,让熊熊烈火把清廷烧成灰烬。
如今,马湾舞狮表演,还穿插着梢子棍、九节鞭、关公刀、红缨枪等武术表演。43岁的李秀海耍九节鞭的功夫就是父亲李凤祥传授的。清光绪年间,马湾村不远有个码头,顺唐河直入汉江,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李秀海老祖父跟马湾村人一起跑船谋生,在外行走总需练点儿功夫以防身。
从此,习武之风便在马湾盛行。把舞狮和武术结合在一起,马湾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武)打狮子”。
盛名传四方
古稀老人盛赞
300多年来,每逢节日狂欢,乡亲们都会看见马湾舞狮的精彩表演。
在今年唐河春晚上,马湾舞狮队和另一个舞龙队“拱开”龙年的大门。
“舞狮招福、招财”是中原人风俗。春节期间,尤其大年初一和十五,马湾舞狮队最受欢迎。今年春节期间,听说是马湾舞狮队来了,源潭镇上百姓纷纷出门放鞭炮迎接彩狮,一天竟然演了18场。据传,清光绪年间,马湾舞狮队出了个武举人张玉昌,这一直都是大家的骄傲。
至今,马湾村盛传“师长夫人赏大洋”的故事。马云朝的父亲马天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1940年,国民党74师驻兵源潭,师长听说马湾舞狮出名,专门邀请舞狮队,马天生参与其中,高空亮宝、卧宝、盘宝、夺宝等一个个动作惟妙惟肖、憨态可鞠,逗得师长夫人叫好不断,并现场送上赏银。
新中国成立前后,马湾舞狮队在山西、山东、湖北、湖南等地也较为出名。去年,袁秀波去湖北枣阳办事,闲聊中谈到了马湾舞狮队。没想到,据当地一位80多岁老人李德会讲,他小时候就看过马湾狮舞表演。
李德会兴奋地说:“马湾舞狮队当时真的很出名。”就是那一次,湖北李家人对袁秀波热情有加,非让他多住两天才能走。走的时候,老人有个愿望:希望袁秀波把舞狮队拉来表演表演,说再晚了自己就看不到了。
这让袁秀波感动了很长一阵子。
希望在未来
村小学开武课
2010年8月,唐河县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湾狮舞名列74项民间艺术之中。
现在舞狮队总共有20多人,平均年龄57岁。平时,大家各忙各的生计,理发、卖菜、搞建筑。只要队长“一召唤”,大家立马聚到一起,当然有时也聚不齐。
“舞狮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我们舍不得丢。”谈起舞狮发展现状,袁秀波叹了口气,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在家留守的都是老人。他有些青黄不接、力不从心的感觉。
村里有位90岁的老人,叫李双文,年轻时就是舞狮队的主力。老人对舞狮爱得那叫一个“深”啊,虽然年事已高,腿脚不灵便,但村里的舞狮队每次出去演出,无论远近,老人都要跟着。老人说,看着大家舞狮,比啥都高兴。
袁秀波认为,传统有特色,大家总是会喜欢的,再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多。
眼下,村小学体育课也开了武术课,教孩子们练习武术、舞狮子。袁秀波对马湾舞狮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