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走进南阳 >> 印象南阳 >> 浏览南阳

南阳印象

2013/3/22 16:13:07 点击数: 【字体:


    在人们眼里,处于国中腹地、豫西南一隅的南阳,原来并不是一个面目十分清晰的城市,说起南阳总有点绰约朦胧之感。

    曾经,南阳这座城市深藏在一个流传甚广的谜语中,任三岁小儿也会吟咏:“南阳诸葛亮,独坐中军帐;摆起八卦篷,专捉飞来将。”曾经,南阳这座城市潜隐在半个世纪前的一篇闻名天下的新华社通讯稿中,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那篇题为《中原我军占领 南阳》的文章中,这样介绍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南阳印象

    南阳头枕伏牛,足蹬江汉,东扶桐柏,西扼秦岭,是中国最东端的一块盆地。这里似乎自古就是适宜生存的地方,《说文解字》上说,南阳,古称“宛”,“宛”是个象形字,是说南阳的地貌就像一只吃饭的碗。这种富足的生活,安逸环境,最能使人安“卧”静思,潜心做事。

    当年,《诗经》描绘过这里的楚地风雅,李白吟咏过这里的汉时繁华,“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这一切,无不彰显出作为楚汉文化的发祥地,南阳具有无可替代的标志意义。而现在,代表南阳的“文化符号”已经远不止这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河南惟一一个用城市的名字命名行星的城市、中华“四圣”张仲景、诸葛亮、张衡、范蠡的故里、南阳作家群、南阳汉画像石、南阳玉雕、楚长城、恐龙蛋化石群、中国13位院士的故里……这一切,又充分昭示着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厚重的文化,经过多年的梳理和锻造,已经和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使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能感到“文化南阳”的触手可及。

    在南阳,一年一度的城市节日就是“两节一会”,即“张仲景医药节、南阳玉雕节暨经贸洽谈会”。在这个被南阳当地人称为“南阳的文化节”的盛大节日里,南阳市委、市政府巧妙地将南阳引人注目的两个文化品牌——“医圣张仲景”、“南阳玉雕”与南阳规模初具的中医药产业、玉雕产业成功嫁接,推出这一南阳盆地与外部世界经贸交流合作的恰当的文化平台。
 
    做品牌不如做产业,做产业不如品牌与产业的完美结合。南阳的“两节一会”正是南阳文化品牌与支柱产业的最佳组合。它的“弦外之音”不仅使南阳传承的张仲景原方的“六味地黄丸”等名贵中草药名扬海内外,使南阳成为中药材的著名产地和集散地,不仅使南阳1000多年前的玉雕文化得以扬名,从而扩大国内四大名玉之一的独山玉的影响力,而且,每次节会都吸引来了国内知名企业的“金凤凰”。娃哈哈、德美利澳……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相继入驻南阳。每年数百亿的投资合同、每年都在扩大的产业链条、每年都在改观的城市面貌……撬动这一切的,或许有各种各样的积极向上的力量的汇聚,但谁也无法否认,这其中最大、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的力量”。
 
    在中国,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在河南,南阳是个农业大市。在中国,河南人口最多;在河南,南阳人口又是最多。1200万人口的南阳因了这片皇天后土沿袭千年 的传统,自古崇尚男耕女织、诗书传家,读书求学之风盛行。从南阳历史上的“四圣”到现代13位院士的故里,到20多年高考中高分云集的南阳考生,足以显示出南阳是一个人才的高发之地。南阳市委、市政府顺时应势,指出“打造南阳人才高地,形成‘万千诸葛出茅庐’的生动局面。” 眼下在南阳大地上,已经矗立起两所本科大学、四所专科大学,其中的多数是刚刚升格的。其速度之快,规格之高,足以令同类地市刮目相看。

    事实上,这些年南阳几所高校的升格,无一不是借助“人文南阳”这一厚重的“文化牌”。借“智圣”诸葛亮打造位于卧龙岗上的南阳师院品牌;借“科圣”张衡打造位于白河之滨的南阳理工学院品牌;借“医圣”张仲景打造南阳医专品牌;现在南阳正在借“商圣”范蠡打造河南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品牌。由此可以看出,人文南阳不仅为这块盆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产业,也为打造这里的文化中心、教育产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南阳教育产业的勃然兴起,又在延袭着南阳楚汉文化的血脉,传承着足以让当地人自豪的“南阳精神”和南阳文化。

    “南阳有‘三宝’,玉器、烙画、《出师表》”,这是过去南阳人的口头禅。现在到了南阳,恐怕还得增加“一宝”,那就是南阳的“形象大使”二月河,二月河的帝王系列书这些年当之无愧地成为南阳的最好的“纪念品”。在开向南阳的旅游专列越来越多的这两年,二月河的“紧俏”是不容争议的。

 南阳印象

    其实,南阳的旅游有很多牌子可打,诸葛亮耕躬地之争所引出的千古悬案是“品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是“品牌”,南阳西峡的恐龙蛋化石群是“品牌”,独一无二的中国官署衙门文化是“品牌”,宝天曼国家森林公园也是“品牌”,因此,南阳旅游“品牌”的“卖点”,其实正是南阳文化的“卖点”。不知道目前在南阳评选“南阳八景”的评委们,将会如何在艰难的取舍中搔尽白发,但南阳拥有八处“国保”的地位和它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是其它地市难以比肩的。这一点,从这些年南阳旅游业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旅游收入上,就可看出它的蓬勃旺盛势头。也许,“文化名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对一个城市进行“解读”;也许,南阳离它自己定位的“文化名市”还有一段不近的距离,但如果你在南阳停留,那怕是短短的数天,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就会包容你,感化你,使你浸淫其中,难以自拨。走有仲景路,过有三顾桥,玩有解放广场、白河游览区,喝有卧龙玉液,买有南阳玉雕……与之相对应的是,南阳的城市建设、南阳的城市风景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先是滨河路、卧龙路拓宽、亮化,接着是南阳的标志路独山大道的开通和中州东路的拓宽改造。“十里长湖,万盏华灯”的都市风景,更成为令人南阳人留恋忘返的好去处……南阳人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天更蓝了,路更宽了,水更清了,花更艳了。这些都是“两节一会”带给我们的真实变化,由此看来,“文化名市”已超出了寻常意义的文化层面,而融入了南阳的历史进程。

    一位西方的学者这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那么,南阳这座城市容器中,承载的文化应该是大气厚重的。同时,正是因了它的大气厚重,南阳这座城市才会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我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阳印象

   南阳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其民歌尤为丰富多彩,故有“音乐之乡”之称。南阳民歌多是反映劳动、生活、爱情和劳动者对旧社会的反抗等内容的,有着浓厚纯朴的生活气息;曲调优美动听,唱腔圆滑流畅、灵活多样,且易记易学易传,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号子

    南阳境内自西向东有丹江、白河、唐河、淮河四条水系,成为沟通南北水陆联运的天然桥梁。船工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创造出各自成套的行船号子,如丹江号子、白河号子、唐河号子等。丹江号子很多,著名的有《上水拖船号子》、《下水摇橹号子》、《湾船拖锚号子》、《起锚号子》、《扛船号子》、《撑篙号子》、《过街号子》等。唐河号子有《撑篙号子》、《摇橹号子》、《抖逢号子》、《拉纤号子》等。这些号子或表达河面风平浪静时船工们的愉悦心情,或表现江面起风暴或驶入险滩时,船工们同心协力与风浪展开搏斗的激昂情景。无论上水、下水,船抛锚、起锚、撑篙,到处都有船夫们的歌声,处处都展现着他们的坚毅、勇敢、勤劳的品格。

    山歌、田歌

    南阳的山歌多分布在桐柏、西峡、淅川等山区。歌词多是五句,每句七字,同是五声徵调式。但桐柏山歌与西峡、淅川山歌风格迥然不同:前者高亢、挺拔,节奏自由;后者优美婉转,节奏舒展而规整。如:桐柏山歌《石榴开花叶儿稀》、《小小鲤鱼红口鳃》、《一轮红日照山河》、《唱个刘备卖草鞋》等,都是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桐柏山歌的加衬词起腔和运用喉头颤音的乐句落音,独具特色,耐人寻味。而西峡、淅川山歌的“加垛”即群众所说的“山歌带滚”更是别具一格。除五句山歌外,还有四句歌词的盘歌和对歌,是牧童在山坡上演唱的一种民歌体裁,如桐柏的《对歌》和西峡的《放牛娃山歌》。田歌是农民在从事车水、锄地等农事活动中演唱的民歌体裁,如桐柏的《口罗嗬调》、《车水歌》,淅川的《打喽吼》等,一人领唱,众人接腔衬字,领唱部分抒情、优美,接唱部分热烈红火,上下句式的乐段结构自由反复,颇有号子的特点。

    灯歌

    南阳古代已有玩花灯的传统习惯,灯歌流传广泛,遍及十三个县市,尤以南阳县(市)、镇平、淅川为甚。这部分民歌实际是歌、舞、乐三者溶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有《九莲灯》、《云彩舞》、《旱船》、《高跷》、《小车》、《竹马》等,演唱歌曲称《旱船调》或叫《竹马调》等。也是他们的基本曲调。此外还吸收众多的民间小调作为灯歌,如:《十想》、《十足》、《双叠翠》、《开门调》、《赶会》、《卖扁食》等。常当作旱船,竹马的曲牌使用。 在灯歌流传的城镇,许多人都善于自编自唱,即兴高歌,歌词语会通俗朴实,风趣幽默。南阳的灯歌,以五声宫、徵调式为多,节奏也大体相仿,但由于旋律的变化,同一曲调色彩迥异,淅川的《大***回娘家》和镇平的《推小车》就是典型的例子。

    小调

    小调是在南阳地区数量最多的一个曲种,不仅形式多样,而且题材广泛。有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如《难民哭五更》、《穷人泪》;有表现农民与地主斗争的,如《跟着领袖打天下》;有反映旧社会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如《十想》、《十恨》、《闹五更》、《要嫁妆》;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送表哥》、《送郎》;有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情趣的,如《懒婆娘骂鸡》、《王婆说媒》、《王大娘钉缸》、《打八条》等;有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如《推翻满清》、《十月抗战》、《东洋兵到我村》等。歌词多用“四季”、“五更”、“十二个月”等数量词作为线索而连结,把不同的事件、典故或历史人物安排在一首民歌里,使整首歌曲浑然一体。

    随着历史的发展,南阳民歌有的消亡,有的发展变化。在时间和历史的磨炼与考验中,南阳民歌以其独特的风韵,成为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

    南阳与七夕节

    七夕节起源于南阳             

    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由此衍生为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名列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笔者引经据典,初步考证,这一美丽动人、千古流传的爱情传说起源于古老的南阳。

    牛郎织女传说与楚文化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 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 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南阳汉画像石与星宿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南阳丝绸与织女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 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以上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南阳特色

   南阳印象

    南阳烙花是南阳传统的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自清代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被誉为一枝独秀,故南阳为"烙花之乡"。烙花是用特别的烙具在木、纸、绢上面烙绘出各种图画。由于烙笔的高温使木、纸、绢发糊变色,显出线条和轮郭及浓淡。它近于绘画中的国画、线条流畅、富于变化。画面呈茶褐色、古朴清雅,美观大方,别具一格。还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给传统烙花艺术锦上添花。

    南阳烙花,始于清光绪年间,烙花工具简单,只有一盏油灯,一支铁签。起初只能在烟斗、尺子、筷子上烙字画。现在烙花用的是特制电烙笔,操作方便。烙花工艺发展到在木板、宣纸、绢上创作各种题材的大型艺术作品。其中"卧龙牌"烙花筷子、荣获国家银质奖,远销国外。烙板"八骏图"、"黄河在前进"、烙纸"清明上河图"、"江天楼阁",象略花筷子"颐和园"和"佛香阁"等,工艺精美,深受国内外人士欢迎。

   南阳印象

    社旗三粉为社旗县盛产的粉条、粉皮、粉面的合称,素有“三粉之乡”的称誉。这里生产的粉条如丝,粉皮如纸,粉面细白光滑,受到广泛的欢迎。社旗县耕地面积大,岗丘起伏,是红薯的集中产地。每到冬季,乡村磨粉、做粉条的很多,近些年,这项生产更成为农村的一项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三粉”产品除南阳食用外,还大量销往湖北、四川、陕西等省,部分出口国外。

    界中米醋

    界中米醋产于宛城区瓦店镇界中街。界中米醋呈深褐色,酸中带香,烹调开汤,久存不腐。不仅是调味佳品,且具有健胃。杀菌、降血压、消肿毒等医疗功效。适量喷洒米醋溶液于农作物、蔬菜叶面,还有一定增产效果。界中米醋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由山西高平人到界中,发现当地井泉水极适宜造醋,于是以小米作原料,利用这里井泉水,开办了第一个生产酷的作坊,以后生产一直延续不断,产品不仅畅销南阳各地,三十年代还以武汉为基地销往全国许多地方。解放后,这一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现界中酿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界中米醋的年产量达5000吨,销售市场扩展到国外东南亚等地,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是全国五大优良品种之一,居全国黄牛品种之首。南阳黄牛体躯高大,肌肉发达,结构紧凑,皮薄毛细,口大方正,眼大有神,香甲较高,肩部宽厚,胸骨突出,肋张而圆,背膘平直,荐尾略高,尾巴较细,四肢端正,筋健明显,蹄大坚实。其毛色分黄、红、草白三种,黄色为上。役用性能、肉用性能及适应性能均好。黄牛皮致密柔软,是制革的好原料。南阳黄牛主产于南阳盆地唐、白河流域。国家在邓州市设有黄牛良种繁育场,研究、改良、发展黄牛。南阳黄牛不但为农业生产提供畜力,而且还提供大量肉类、皮张等畜产品及一批良种种牛。

   南阳印象

    南阳玄妙观为道教庙院,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清朝、民国香火旺盛,与当时的北京白云观、山西长清观、西安八仙庵并称全国道教四大丛林。      

    观中道人按教规吃斋茹素,遇重大节日或观内名花盛开之日,还请地方名流到观游园赏花,并设素宴招待。观中素菜制作考究,选料严谨、广泛,主、辅料都必须是真素,既选天南海北之珍品,又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土特产。蔬菜。对这些素料经扒、溜、炒、炸、烩、蒸等方法精心制作,做出的肴撰悦目香口,色香味形俱佳,又质素形荤,非常逼真。如:“素火腿”、“扒素鸡”、“素鱼翅”等,都是形荤实素,调制奥妙,引人入胜的玄妙观斋菜佳品。

   南阳印象

    南阳玉又称"独山玉"或"南玉",产于南阳市城区北边的独山。为全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泽斑驳陆离。有绿、白、黄、紫、红、白6种色素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独山玉雕,历史悠久,1959年在独山附近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产的玉铲,证明早在5000余年前先民们已认识和使用了独山玉。独山脚下"玉街寺"遗址,为汉代雕刻玉器的地方。清《新修南阳县志》载:"故县北居民,多治玉为生。"旧中国,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城内有作坊80多家,多是后设作坊,前面开店,自雕自销。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神像、炉熏、首饰等120多个品种。独玉雕品晶莹闪烁、玲珑剔透,为南阳著名特产。镇平县每年举办大型国际玉雕节,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南阳玉雕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南阳印象

     新野臊子南阳市新野县有一种饮誉海内外的地方风味食品——“三国臊子”(新野臊子)。这一小小的地方名吃据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特殊的工艺、独特的风味,赢得古今消费者的喜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