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一个人的作品,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人。由于对戏剧的共同热爱,我和剧作家陈涌泉结识已经将近20个年头了。因为是很好的朋友,他的作品《程婴救孤》《风雨故园》《阿Q与孔乙己》等我都看过多遍,时不时还会饮茶畅谈或者抽烟神聊,我对他有很深的了解。他多次对我笑谈:“知我者,老兄也!”
陈涌泉其人,可以用“一”“三”“六”这几个字来概括——
他是一个十分淳朴的农家子弟,当他走出农家门,跨入大学门之后,便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飞跃。”
涌泉的淳朴,是大家公认的。他不善言谈,和一群人一起站在大街上,最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大概就是他了。他的淳朴,就像他老家的黄土地朴实无华,就像大山里涌出的清泉默默流淌。记得有一次我俩聊得高兴,不觉已到午饭时间,他笑道:“今天我请客,就在旁边不远,相信你一定喜欢。”这是一家街边小店,南阳烩面。正是食客匆匆时分,我俩坐在路边,凑着简陋的小桌,吃得大汗淋漓。他说:“吃饭如看戏,不在山珍海味,不在豪华昂贵,只要舒服就好,能吃出家乡的味道就更好。”
天性淳朴的他,走出乡村,走进大学,让他学到了很多,见识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于是,他的人生开始飞跃。
当淳朴的他拥有了扎实的文学功底,并且拥有了深刻思想,在他身上便打上了优秀传统文人的印记。他终究还是“一介文人。”
我之所以强调他农家淳朴的出身,是因为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人有密切关系。在他的作品中,对于社会问题的密切关注,对于平民疾苦的悲悯情怀,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等等这些,不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共同特点吗?不仅如此,他对于文学、文字的挚爱,是深入到骨髓的。一起闲聊或偶尔在街头相遇,他会告诉你:“我又写了一个戏,请老兄评点。”谈着新颖的构思、念着优美的唱词,那种真诚、那种投入、那种自得其乐,便从他心底散发出来,满脸绽放的都是幸福和快乐。分享着他的快乐,再放眼满街汹涌的商业大潮和行色匆忙的人群,我不禁感叹:“一介文人啊,真正的一介文人!”
他是带着“一种文化自觉”走进戏剧圈的。
他大学毕业走进河南戏剧圈时,正是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当口。此时,戏剧正处于最惨淡萧条的时期。和许多年轻人起步一样,他的悄然到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他的同学和朋友甚至有几分不解——干剧团?怎么选了这个职业?即使到了今天,圈内人都在谈论一位卓有成就的剧作家陈涌泉时,也很少有人知道,当初那个不吭不声的年轻人,看似同许多新来的年轻人没啥区别,但实际上却是很不同的。陈涌泉压根儿就是一个心里带着想法的人,他是个为自己选的职业做好了扎实准备的人。
这种文化自觉体现于,他有“一个崇高理想。”
一个人的爱好,大都是与生俱来或者是从小养成的。涌泉对戏剧的热爱,也同样源自他生长于农村这块戏曲热土。但从爱好上升到热爱,则是当他知道了关汉卿、老舍、曹禺这些名家之后,一颗种子开始渐渐在他心里发芽。不爱张扬,不爱言谈的他,表面仍然平静如故,但深藏在内心的是一个崇高理想:当人民剧作家——做时代助推器,为人民鼓与呼。
这种自觉体现于,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实现思想内涵、文学品位、审美品格的“三统一”。
这种自觉还体现于,他为自己选定了“一条正确道路”——追求让演员好演、观众爱看、专家认可的“三满意”。
正是建立在上述基础上,涌泉的作品突出表现为“六个鲜明特点”:一是视角独特新颖,二是思想内涵丰富,三是矛盾冲突激烈,四是语言富有文采,五是节奏干净利落,六是故事酣畅流利。
这就是我认识的陈涌泉——一个穿越于古代、现实与未来之间,执著追赶理想,勇于引领时代的剧作家。
(此文系作者在陈涌泉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庞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