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林和他的猴子
30多年前,滑稽的猴戏为我的童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欢笑。
30年后的一个冬日,在两位友人的陪同下,我来到全国著名的猴戏之乡———新野县采访。
新野县地处豫鄂两省交界,是从中原到荆襄的必经之处。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和几位开国元勋均出自新野,这里一时成为富贵之乡,政治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娱乐业的兴旺。在新野出土的汉画砖上,已经有了杂技和耍猴的场面,这大约是新野养猴耍猴的最早佐证。东汉以后的2000年中,新野猴戏时兴时衰,但从未断绝过。据《新野县志》记载,明朝嘉靖35年至38年,吴承恩在新野做县令,通过当地的猴戏,他细致入微地观察了猴子的生活习性和动作表情,在后来的《西游记》中惟妙惟肖地塑造了孙悟空的生动形象。
为了养家糊口,一代又一代的新野耍猴人带着猴子四处流浪,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他们走过每一个城市和乡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生活于社会的边缘,俨然成为中国的吉普赛人。
改革开放后,新野猴戏再度兴盛,养猴、驯猴、耍猴的人员遍布全县14个乡镇,每年外出玩猴戏的多达3600余人,这些人不仅带回了滚滚财源,也带回了大量的致富信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新野猴戏声名远播,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先后制作了专题节目,日本、俄罗斯等国外电视台也纷至沓来,新野猴戏漂洋过海,赢得了国际声誉。
2010年12月5日上午,当我们来到沙堰镇赵湖村村民赵德林家时,他正在调教一只八岁大的猴子。每年秋收之后,都是艺人们带着猴子外出挣钱的季节,往年这个时候,赵德林正带着猴子在某个城市里 “巡回演出”,今年秋后,因为家里盖房,他留了下来,被我们幸运地找到了。
“我爷爷的爷爷就是玩猴的!”赵德林今年58岁,是村里名副其实的猴艺世家。赵德林家养了三只猴子,一只十岁、一只八岁、一只两岁。由于常年与猴子打交道,赵德林的衣着有些邋遢。“早些年出门,真是遭罪。”说起年轻时的经历,赵德林一肚子心酸。为了省点路费,赵德林常常和伙伴们在半夜扒火车,担心被铁路警察发现,整天趴在煤堆上不敢动弹。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选场地也作难,偏僻的地方挣不来钱,热闹的地方有人管。到了晚上,随便找个避风的地方,摊开铺盖卷儿就睡了……“现在条件好多了,出门坐大巴,晚上住旅社,再也不用偷偷摸摸了。”这些年,赵德林先后去过武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口里时不时冒出两句半土半洋的普通话来。
“小小锣锤七寸长,各样把戏里面藏。有人懂得其中妙,不是师父是同行。”这是赵德林在演猴戏前常常要说的开场白。看似简单的猴戏,其实蕴藏着很深的学问。猴戏的主角是猴子,第一步要从选猴开始。猴子的平均寿命是25岁,最佳受驯年龄是五岁,有经验的老艺人往往选择那些腰身直、四肢发达、性情温和的猴子作为培养对象。挑选后的猴子叫“生猴”,这时候还不能性急,要天天陪着猴子吃吃玩玩,培养培养感情,半月之后再进入驯养阶段。驯猴的第一步是“直身”,即站立功夫,站功是猴戏的基本功,如果连站功也学不成,那么这只猴子要提前淘汰了。站功练成后,接下来才能教授简单的动作,如敬礼、握手等,之后循序渐进,再训练翻筋斗、跳舞等复杂的动作,三个月后,这只猴子基本上可以“登台献艺”了,这时便成为一只“熟猴”了。如果还要掌握穿衣戴帽、舞枪使棒等高难度动作,配合有戏剧情节的演出,那至少要一年之后了。
在赵湖村猴艺文化广场,赵德林长鞭一甩,他的两只猴子站直身子,竖起耳朵。赵德林高高抛出手中的一个皮球,那只五岁的猴子“噌”地一个旱地拔葱,跃起两米多高,将皮球稳稳地抱在怀中。接下来是飞刀表演,那只八岁的猴子站在十米开外,赵德林将手中三把水果刀接连发出,那猴子身手不凡,转眼间将三只飞刀牢牢抓住。据赵德林讲,这只猴子在镇里举办的猴艺擂台赛上,夺得过擂主。
我说:“你这猴子可是‘明星猴’哩,照张相吧!”
赵德林手一挥,那猴子“噌”地一下蹿上他的肩膀。
“一根扁担两口箱,猴子驮在肩膀上”。这不正是记忆中的那个耍猴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