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新闻资讯 >> 浏览南阳

小剧种期待登上更大舞台

2013/10/22 11:17:27 点击数: 【字体:

小剧种期待登上更大舞台

 《清明案》剧照
 

    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曾碧娟

    宛梆由东路秦腔演变而来,而秦腔被称为“百戏之祖”,作为“百戏之祖”的后裔,宛梆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梆子戏是一个很大的戏曲流派,在全国各地的多个省份都有变种。内乡宛梆剧团团长刘铁民曾赴山西大荔县寻根问祖,在“老秦腔”同州梆子那里,找到了宛梆的发端。而今,活的同州梆子已然湮灭,只在历史文献中有迹可循,同为小剧种的宛梆虽依然鲜活,也面临着困境与困惑。

    刘铁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前往大荔县寻找传说中的同州梆子戏。在该县文化馆的一间小屋,找到了同州梆子的有关资料。

    同州梆子流行于以大荔县为中心的周边十几个县,因古属同州府而得名。同州梆子戏被称为“老秦腔”,在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即西安乱弹)形成以后,它又被称为“东路秦腔”。

    “当时,同州梆子已没有正规的演出团队,只有几名老艺人还会表演。”刘铁民说,找到了宛梆的根源本来很是兴奋,但同州梆子作为最老的“梆子戏”,却在90年代末期消亡了,这让人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1992年,宛梆参加了在山东淄博举办的全国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宛梆古装戏《打金枝》荣获文化部4项大奖,同时剧团被文化部冠以“天下第一团”的称号。从此,宛梆成为“国宝”级独有剧种,并名扬天下。

    “宛梆是南阳戏曲艺术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期待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被更多的观众认识和认可。”刘铁民说,从1992年之后,当年参加展演的稀有剧种现存的不足三分之二,而全国范围内消失的小剧种有数百个。

    “小剧种是地方民间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一旦湮灭,就无可挽回,随着南阳的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有必要把宛梆作为地方名片推向更高的层次。”刘铁民希望,有朝一日,每一个来南阳的宾客,都能听到宛梆的激扬腔调,宛梆清亮的“唧唧”声遍及城乡。(原标题:小剧种期待登上更大舞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南阳日报(2013-10-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