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悠悠再现移民搬迁史
为了“大水缸”,舍弃“小水缸”
丹水悠悠再现移民搬迁史
竹筏水中游,青山两岸走
丹水悠悠再现移民搬迁史
移民广场,记录大爱
丹水悠悠再现移民搬迁史
“谁说我把故乡遗忘,梦中我又回到故乡,潺潺的小河,秀美的村庄,还有那棵挺拔的白杨……”踏上美丽的丹江畔淅川盛湾镇鱼关村,心头便萦绕起这首老歌,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6.2万移民高唱的《故乡情》。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情。
2009年8月20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0个移民试点搬迁村之一,鱼关村原有210户873人全部搬迁至唐河县东王集乡,开辟了新的生活。
从那时起,淅川盛湾镇鱼关村,美丽中多了几分寂静。
山水怀抱里,绿树掩映中,月季盛开处,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丹艺苑、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等几座青砖灰瓦的别致建筑坐落其间。
村子里,静得两山之间可以对话,静得时常听到山谷中回荡的水咕咕叫声,静得能听到香樟、玉兰等2万余棵风景树私语,静得夜间只闻秋虫鸣。
山谷中,丹水缓缓流淌。正在此划着竹筏放水牛的邻村王楼村村民,动情地讲述着鱼关村世代相传的传说:2000多年前,王莽撵刘秀时,刘秀经过此地,一道瀑布挡住了去路,刘秀发现有鱼儿努力向瀑布上游,但每次都失败,不禁由感而发:这可真是一道鱼关呀。话音未落,白龙马一跃而起,驮着刘秀飞过瀑布。鱼关村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鱼关村的耕地将被淹没,但鱼关的美丽传说与历史,已融入巍巍伏牛山间,清清丹江水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村民把大爱留在了这片土地。
推开位于村子高处的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大门,泪水模糊视线。一个个大水缸无不让人动容,丹江口水库被称为京津的大水缸,移民正是为了这缸清水背井离乡,远离故土。村民们曾用过的水缸也在这里整齐摆放,他们为了“大水缸”,舍弃了“小水缸”。墙壁上一张张鱼关村民告别故土时拍的全家福,让记忆凝固。
院内一圈儿低矮的小房子,是搬迁前村民们房屋的再现,纺车、织布机、风箱、鱼篓等物品,都是移民曾经使用过的工具。民俗馆的王建青拉着风箱说:“这就是鱼关当地以前烧火做饭用的风箱,一拉风箱火就大。”
馆内移民资料展厅,以图片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由来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淅川移民搬迁的历史;陶器灯具、移民民俗实物展厅内,木鎏金柜子门、雕花方桌、清代透花窗、吊油灯、水烟袋、旱烟袋等10000多张移民图片和2000多件移民实物,展示了移民的历史历程和移民民俗文化。
无处不感动,无处不动情。
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淅川有40万移民为了丹江大坝、南水北调等国家级工程建设,别离故土、远走他乡,移民广场就是为了纪念这40万移民而修建,颂扬着移民“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看到馆内的物件总想摸摸,就好像回到了以前的生活。许多外地客人来这里,都被我们移民的精神感动。”民俗馆负责人王建基向记者介绍说,现在鱼关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移民的生产生活,弘扬移民精神。
美丽的鱼关,浓缩了移民全部的爱,记录着移民的无私奉献,再现了一部生动的丹江口库区大移民搬迁史。
著名作家周同宾挥毫写下:“这是一个令人梦牵魂绕的地方。”(原标题:淅川盛湾镇鱼关村:丹水悠悠再现移民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