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南阳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南阳

文武官服饰揭秘:探究清代文武官服饰的秘密

2015/1/16 16:23:21 点击数: 【字体:


    在县丞衙文武官服饰展室里,我们可以看到南侧是文官的服饰,北侧是武官的服饰。区分清代官员的品级,最主要是看官服前胸后背所绣的图案,这块方形或者是圆形的图案称为“补子”。贝子以上的皇亲用圆形补子,官员一律用方形补子。一般是文官胸前绣鸟,武官胸前绣兽。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清代文官缀绣的补子分别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鹊。像内乡县衙的知县是正五品官,所以胸前所绣的补子就是白鹇。清代武官缀绣的补子分别为: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都是犀牛、九品海马。然而也有特殊情况者例外,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官员,不论是左都御史,副都御史,御史,按察使及道员,他们的补子都绣獬豸,寓意为大公无私,善辩曲直。  

    补子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元朝。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一些元代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方形图案的元代织物,这些方形图案多为花卉状,它们在当时并没有作为区分官员品级的标准。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是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穿的官服为盘领大袍,胸前,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鸟,表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而我们常说的“衣冠禽兽”这个词就是由过去的官服演变而来。“衣”指的是官服,“冠”指的是顶戴花翎,“禽兽”指的就是文官胸前绣飞禽,武官胸前绣走兽。明代官员的补子比较大,文官的补子是用双禽,相伴而飞,而武官则用单兽,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补子虽然与明代补子一样,但却只用单禽,而武官虽然还是用单兽,但是却把明代一品到四品两两合补的现象改变,成为一品一补。而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是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方便穿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清代,官吏的母亲及妻子也备有补服,通常穿着于庆典朝会上。她们所用的补子纹样以其丈夫或者儿子的官品为准。女补的尺寸比男补要小。另外武官的妻子和母亲,她们的补服上不锈兽,也和文官家属一样,用飞禽纹补,意思是女子以娴雅为美,不必尚武。

   除了补服外,顶戴花翎也是区别清朝官员的重要标识。清朝把历代的朝冠改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顶戴”或称“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是冬天所戴的暖帽,帽子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成,是区分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清政府规定: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是蓝宝石等等。在顶珠之下有一支两寸长短的翎管,是用来安插翎羽的。翎羽又分为花翎和蓝领两种。花翎是带有“眼”的孔雀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赏赐五品以上的官员用单眼花翎,赏赐六品以下的官员用蓝领。蓝领,是指用鹖鸟染成的蓝色羽毛。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安康、和林、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在当时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清朝官服除了补服和帽子外,还有朝珠。朝珠是有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的,这是由于清代的皇帝祖先都信奉佛教。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根据清朝政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戴朝珠。

    由此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每个朝代建立之初,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建立起自己的舆服制度,划分许多不可超越的等级,以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内乡县衙(2014-04-03)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