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灯谜:流光溢彩40年
2014/12/8 10:13:5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马年元宵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谜)之乡”的南召县,恰逢第四十届灯谜艺术节,灯谜文化活动盛况空前。县城除在锦华广场设置大型主谜区外,县城主要街道分别由县农办、教体局、新华书店、信用联社、城郊乡搭建5个大型谜区。这些谜区张灯结彩,制作造型各异的“马”形巨灯,悬挂1000余盏彩灯,张贴4000多条谜语,吸引数万群众前来观灯猜谜。
灯谜文化 红红火火
灯谜文化在南召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清朝末年时,南召县一新任知县,元宵节在县衙门口竖起一根百尺高杆子,顶端悬挂一红包,让众人猜射包里为何物?南召名士张文申到此一看,迅速猜中此物为羊(仰)头也,一时在坊间传为佳话。
岁月流逝,“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975年,南召县文化馆在元宵节举办了首届灯谜晚会,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自此,元宵节举办灯谜竞猜会成了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十六,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文化部门承办这一盛会,数百盏彩灯辉映,上千条谜语高悬,吸引无数观众。1983年,灯谜猜射活动又增添了趣联竞对,谜会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谜会由最初的一个谜区,增添到三五个谜区,又扩大到十余个谜区。每逢谜会,县城的机关干部、工厂工人、街道居民、学校师生纷纷走上街头竞相观灯猜谜,县城周边的十里八村群众,摸黑云集到县城参加猜谜。
在谜语猜射时,工作人员不接受猜射者的口头答案,猜者要把谜语编号及答案写在纸片上,呈送给现场评判,猜中者当场发放奖品。谜会所设最高奖为特等奖,观众猜中了特等奖,会场特设的评判台上,会及时公布标准答案和获奖者姓名、解释谜底,以及展示所获价值百元以上的奖品。获奖者为了表达激动的心情,当场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本土灯谜 彰显魅力
南召灯谜文化活动长盛不衰,秘诀在于“泥土”气息和“本土”特色。
南召灯谜节上的灯谜,谜语书上没有,网上搜索不到,都是本地制谜人依据火热的社会生活、变化的政策形势独创的。南召现有制谜人员600多名,分布在各行各业,有学者、作家、教师、工程师、干部、工人、农民、商贩、自由职业者、在校学生等。他们制作的谜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自然、数理化、工农业、地理历史、军事外交、花鸟鱼虫、逸闻趣事,甚至是明星政要等,内容包罗万象,适合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欣赏与猜射。留山镇官坡村农民李万富所制谜语乡土气息浓郁,深受农民朋友欢迎。他还带出了留山“灯谜乡”、官坡“灯谜村”和20多家“谜语专业户”。
为了提高谜语制作者水平,该县通过成立谜语协会,举办谜语知识培训班,开展各类谜语创作交流活动,谜语制作人才辈出,为谜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同时,每年的灯谜节上,组织方采用制作展板、印发宣传页、现场讲解、谜语赏析等形式,做好谜语知识普及,让群众知谜、懂谜、爱谜,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谜语欣赏水平和猜射能力,使灯谜活动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把“南召灯谜”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品牌,1998年南召县委、县政府把灯谜晚会升级为元宵灯谜节,把灯谜会场从文化馆大院移向十里长街,实现由一家承办变为部门联办、全民参与,发动社会力量合办谜会的新格局。此后每年元宵节,县城主要街道都要设置多个谜区,张贴各类谜语。临街单位、沿街商店门前悬挂彩灯,县电视台开设“电视灯谜”竞猜活动,宣传普及灯谜知识、猜谜技能,灯谜文化成为根植南召沃土的一朵奇葩,由此声名鹊起,叫响全国。
2010年,南召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谜)之乡”,灯谜节一届一届传承下来,四十年不曾间断。
引导读书 淳化民风
南召县灯谜节的成功举办,无疑对社会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兴起全民读书热潮。制谜者制谜、观众猜谜都要靠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兴起了全民读书热潮,南召制谜能手都建立了自己的小书库。谜会创始人之一南召一中老教师程信广敏而好学,知识渊博,熟知历史,擅长历史谜语的制作,每年都制作500条以上优质谜语提供给灯节。倾心制谜的青年农民卞广军刻苦钻研谜语书籍、经典著作、行业材料、政策法规、历史文献等,他所制谜语被《刺桐谜苑》、《新风集》等谜书收录,曾获得中华宜川灯谜赛大奖。
淳化民风传递“正能量”。南召灯谜文化活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寓教于乐,源源不断向社会传递 “正能量”。谜语猜射的过程,不单是词语的解释、谜面与谜底的对应,也不单是问题的简单答复,而是通过谜语的猜射达到陶冶情操、愉悦心灵的作用,并且对群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实现移风易俗。如“莺莺择婿(猜计生用语,只生一个好)”。
南召灯谜是广大人民创造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走过四十年的辉煌历程,已经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常青树,值得加倍珍视,发扬光大。愿南召灯谜文化在这片沃土上,永远繁花似锦、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