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南阳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实为"姐弟恋"

2013/5/30 14:58:24 点击数: 【字体: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是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乡,是中国爱情文化的发源地。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其实最初源于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与人格化。

    牛女故事,有人认为“产生可能在西汉,但完成却是在汉末魏晋之间”;不少人认为,牛女故事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诗经》时代。但我觉得,牛郎织女的神话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则原始神话。其创始年代应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那时正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母权制时期。

    牛郎织女星到底在哪里

    这里从杜甫的一首诗说起。其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清代学者浦起龙说:“‘牵牛织女’四字宜倒转。牵牛三星如荷担,在河东;织女三星如鼎足,在河西。公涉笔偶误耳。”今人在中国天文学史的书中也说:“这里东西方向是颠倒的。”从今天的星象看,他们讲得很有道理,因为织女星在天河西,而牵牛星在天河东。杜甫诗题目即为《牵牛织女》,全诗又不长,岂能起首二句就把牛、女二星宿的方位弄颠倒了?原来杜诗是在用典:晋陆机《拟迢迢牵牛星》诗:“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逸,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一年一度相会。”这段话又见于南朝梁殷芸的《小说》。杜甫之后南宋诗人张耒《七夕诗》曰“河东美人天帝子”,“河西嫁与牵牛夫”。可见杜诗“牵牛河西”、“织女河东”决非“涉笔偶误”,在他之前之后都有这种用法,起码也应看着杜甫是在用典。但实际天象为何与陆机诗、与《荆楚岁时记》、与殷芸《小说》、与杜诗、与张耒诗所写之牛女二星神的方位不合呢?郑文光在《中国天文学源流》中说:“据计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织女西。”这是为什么呢?

    先谈一个天象问题。牛郎织女星虽然是恒星,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也不是永远恒定不变的,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不过较短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觉察不到罢了。如北斗七星,10万年前,10万年后,和现在差别就很大;再如,被称为星宿王国中心的“北极星”,指最接近北天极的那颗星,它在人们的视觉中好像是静止不动的,其实由于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北天极也在缓慢地悄悄移动着它在恒星间的位置。对于我们地处北半球的人来说,不同历史时期所看到的北极星是不相同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元前2400年前,牛、女二星方位与杜甫当时以及今天的天象不合了。

    当时的星象图后人何以得知?已经隔了几千年如何传到六朝、如何传到唐代甚或今天?传到六朝、传到唐代,我认为是口耳相传的缘故,可见牛郎织女神话的魅力所在。至于4000多年前的星象图后人何以得知,早在西汉末年的刘歆,就曾经回推历史上的天象,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限于当时的观测精度和对天体运行规律的掌握,这些推测还不够精确;但现在,比如我们用美国的天象演示软件《天图》,它就立即能演示出我们需要的彼时彼地的实际星空,包括恒星、太阳、月亮、各行星、彗星乃至河外星云等几乎所有天体的精确位置。所以我们今天推知公元前2400年牛郎织女星的位置,也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方位不合恰是起源很古的证据

    我认为,杜甫等人诗文中所写牛女二星方位与当时和今天不合但却与公元前2400年相合,就无意中透露了一个秘密:牛郎织女神话的创始年代是与牛、女二星方位相合的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那个时代。中国神话研究著名专家袁珂、程蔷都有牛女神话起源很古的推测。但“古”到何时,为何起源很古,又都语焉不详。学者们认为: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就对天文知识有所了解。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作物除粟外,还种植了麻、蔬菜和藕。那时先民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已注意观察认识天象及寻求其变化规律。中国的历史纪年,现在多数人相信古本《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夏王朝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而公元前2400年,相当于母权制氏族时期。马克思曾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又说,在人类社会“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就“已经开始创造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而且给予人类以强大的影响”。“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正是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的母权制时期。我认为牛郎织女的神话,即起源于这个时期。

    织女星是华夏先民最早认识的恒星之一

    那时的先民们已注意观察天象,除日、月之外,最早认识的恒星可能就是北斗、北极、心宿、织女等。夏代曾用织女所向以定四时,足见织女在远古人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星。由于织女星是北天空很亮的一颗星,除大角星外,就数它了。织女星的体积是太阳的33倍,温度比太阳高5000度,而光度则是太阳的50倍。而织女星又在天河旁,较大角星更容易辨认,于是先民们就把北天空这颗很亮的星取名为和“女性”有关的星——这应当是母权制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尊重女性的迹象和印记。而在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已有了麻的种植,说明母系氏族的社会已能用麻类织作衣物,并且这一工作全由妇女操作。

    再从传说来看,相传黄帝娶西陵氏女,名嫘祖,她是我国传说中最早的养蚕人,后代尊之为“先蚕”祭祀。可见植桑养蚕业在我国历史之悠久。这就是先民们把天河旁这颗亮星尊之为“织女”的社会背景和条件。而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畜牧业,先民们已开始对猪、牛等进行驯化养殖。而在母系氏族时期,“牵牛以驯”,“驯牛以用”这项工作基本上由男子操作。随着人们精勤观测星象的进展,先民们除较易认识的北斗、织女等星外,又陆续认识了其他一些星宿。于是又在天河的另一旁选取了三颗星(中之“河鼓二”也较亮),名之为“牵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们对牲畜的驯养。那时社会的发展已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人们把天上的两个星宿说成是一对夫妻,就是对偶婚在神话中的反映。牵牛在天河西,织女在天河东,东升西落,男跑女追,紧紧相随,这大概也和母系氏族社会中女子地位较高,在情爱方面也更主动、更大胆有关吧。这两颗星相比,织女星比牵牛星亮多了,可见牛女神话传说,还残留着以女性为中心的对偶婚的痕迹,那时候的牛女神话,肯定简略得很,可能只是说这两个星宿一为织女,一为牵牛,是对恩爱夫妻,女织男牧(或耕),共同创造着美满的生活。这神话是当时先民们生活的曲折反映,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愿望。

    牛女神话为什么能流传下来

    由于牛女神话和天上的两个著名星宿有关,再加上故事本身的生动性、可爱性,所以一直在群众中较为广泛地流传着。《诗·小雅·大东》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正是抓住了牛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天河),抓住了牛女二人的主要“职业特点”(女织布,男以牛运载),可以从中看到牛女故事的蛛丝马迹。今天所能见到的有关天河牛女的文字记述,以此为最早。

    汉代以后的有关记载就更多了。《淮南子》曰:“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风俗通》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些“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情节产生的时代,要比见于文字记述的时代早得多,我认为可能会在商周时期。古人观察天象,在七月初头的子夜时分,牛女二星都出现在子午线上,由于天穹效应,二星之间看似距离相近多了,所以人们把七月七日当成牛女相会的日子。这时候,又恰是乌鹊脱毛的季节,古人仰看天河牛女,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可借助于乌鹊为桥使牛女相会。宋罗愿《尔雅翼·释鸟》:“涉秋七日,(乌鹊)首无故皆髡。相传以为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从自然现象上解释了“役乌鹊为桥”的起因,是很有道理的。人们遂把七月七日当成牛女相会的日子。实际上,牛郎星体积只有织女星的1/3,质量也只有织女星的一半,“十八的大姐九岁的郎”,这真是一对名副其实的“姐弟恋”。二星相距有16光年之遥,乘坐每秒11公里的火箭,还要飞40万年,通一次电话,对方要16年后才能听到。天空中的二星永远也不会相会。但因为七夕的故事,后来又把这天当做妇女的节日。

    我认为原始的牛女神话中的主角是两个“女织男牧(或耕)”的劳动者的“平民形象”,因而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但长久却未被记入文籍之中。至秦汉时代国家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君主制政体确立,反映在天文学上则是把满天似乎杂乱无章的星宿,说成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星国”,有天帝、帝车,还有三公、九卿、将相、后妃、太子,织女星也被说成天帝的女儿或孙女(见《史记·天官书》)。织女由于和天帝攀上了血统关系,而身价倍增。这或者也是“七夕”这个节日,不但民间,而且连宫廷之内、官宦之家都十分重视,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2010-08-12 作者:徐传武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