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三顾茅庐”
2013/5/30 15:16:2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冬日不很适宜读史,尽管“读史可以明智”。这个回归本真的季节,适宜的是让思想在无垠的大地上肆意地游荡,想什么或者拒绝什么,假想或者重新排列组合什么,一切都在你的自由之中。在这时,历史就是一个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
突然就想到了“三顾茅庐”这个成语。
用人与选择人历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翻阅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既有一双善于识人的慧眼,又懂得识人之道,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留下了诸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一类的故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刘皇叔求贤若渴的精神历来为人们津津称道,但也让人产生疑问,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就促成了历史的佳话?
人们对刘备的感觉不是很好,是因他的作为。这位卖草鞋出身的皇叔到处动不动就哭,哪里有男子汉的气概,简直就是个软弱的受气包。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既做作又虚伪,有些妇人的习气,绝对是不成器的家伙。他自起兵以来的10多年里,数易其主,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却又朝秦暮楚,不是被人驱赶出去,就是他叛离对方,曹操、孙策兄弟以及陆逊等人都骂他是“奸猾”之人。他不断奔逃,最后弄得连落脚之处也没有了,只能托庇同宗为生,却又不讲情义,鸠占鹊巢,哄弄荆州的刘表,吓懦弱的刘璋。这样流氓式人物,这样的政治投机客,怎么竟成“智圣”诸葛亮忠心耿耿、一生追随的主人?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翻开中国历史,诸葛亮占据着辉煌一页,在民间,他既是智慧的化身,一个类似维吾尔族中阿凡提一样的角色,千余年来一直被国人敬若神明;他又是忠诚的典范,“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忠心不二地跟随刘备征战南北,甚至在刘备过世后还捍卫昏庸的刘后主,为偏安一隅的蜀汉小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的他踌躇满志,出语不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尽管“家兄江东闻,从弟中原达”,他却毅然在南阳卧龙冈上躬耕陇亩,“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的志向,非常人可及。
诸葛亮一生谨慎,尤其在择主的问题上有着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具有雄才大略、审时度势、礼贤下士、“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一代英主。他引弓待发,但箭矢只奔向既定的目标,决然不肯廉价自售。在刘备三顾茅庐以前,孙权就曾恭请诸葛亮出山,他觉得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而放弃。这样的要求,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能够结庐衔草而居,立身保命,“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该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了。
当时,刘备寄人篱下,朝不保夕。一心想扫平天下,匡扶汉室的刘备听了水镜先生、徐庶等人交口称赞的推荐之后,决意请出这位早已名动天下的卧龙先生。两次扑空而且还碰了几个软钉子,猛张飞早就气得吹胡子瞪眼睛,险些造次“以绳索缚来”,幸而刘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使孔明摇着羽毛扇款款登场。历史就是这样的阴差阳错,正是三顾茅庐后的鱼水相契,刘备因诸葛亮成就了一番霸业,诸葛亮也因刘备铸就了人生和人格的丰碑,他那动天地感鬼神、壮烈至诚的行动,使他的英名永垂千古。两人相得益彰。
史书上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有英雄之器”。这就是说他风格的高洁和阔达,能使人联想起汉高祖来。在战斗攻防这类智谋方面,他虽远不如曹操,但却具备作为领导者非常重要的包容力、重诚实、守信义等等人性方面的东西。纵观刘备的一生,尽管才德有限,但也是戎马一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被世人称为“枭雄”的他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个个都能独当一面,而且都对刘备死心塌地、终身不渝。比如关羽,就坚决拒绝了当时实力远大于刘备的曹操的力挽,毅然千里走单骑,回到了刘备的身边。客观地讲,刘备最了不起的是他的韧性,也就是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其耻居人下的性格,使他在播乱蓬转之中始终信心十足。凭着这一点儿,他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使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这是喟叹,也是警示。世间的权贵却并非都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他们更喜欢奴才和庸才,因为胸藏绝学的人多半不肯轻易就范,也不甘沉沦。胸藏绝学的人心高气傲,个性则往往如烈马一般桀骜不驯。对于有些才能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一种欲加之罪的说法叫恃才傲物。真才必傲,奴才则无可傲的资本。在历史上,真正可做到恃才傲物的大概没有几个。比如李白,敢于公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真是够放肆的。在皇帝面前可以放肆而不被治大不敬罪,或者脑袋搬家,可以说除了大唐王朝外少有的。但就算如李白如此空前绝后的大才也还是难以得志,只能漂泊四方,最后在月光的幻影中魂归西土。而一个人只有才可以恃的时候,就已经很危险了。屈大夫“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又能怎样,不还是“虽九死其犹未悔”而被逼去国沉江?尽管他可以像布鲁诺一样说“未来的世界会知道我,会了解我的价值”。历史的悲喜剧让人往往说不清楚,真实的面容只定格在在特定的时期。
这样看来,对于诸葛亮而言,刘备不只是一个明主,而是一个伯乐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人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的论说何其透辟!世间多少奇才异能之士因无人赏识擢拔而寄迹于蓬蒿之间。因真才不驯而弃之,因奴才莫逆而取之,是弃骐骥而取驽马,是不明和不智,也是我们并不鲜见的。我们不难想象,假如刘备没有三顾茅庐,历史会是什么样子。诸葛亮若生于后世,除非不想一展平生所学,否则,他的羽扇和纶巾绝对敌不过别人的乖态和甜嘴,更别指望谁会去三顾茅庐。他也只能闷闷不乐地唱着《梁甫吟》,老死于户牖之下了。
好在,三国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开封日报 2008-11-28 作者: 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