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南阳

“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五 鹊桥相会开启浪漫“七夕”

2013/5/10 10:35:48 点击数: 【字体:


“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五 鹊桥相会开启浪漫“七夕”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美丽传说,让这一天变得格外温馨,为祝贺他们的相逢,人们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形成了七夕节。图为人们想像中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场面。翻拍资料照片

“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五 鹊桥相会开启浪漫“七夕”

南阳人把家乡的白河比做天上的银河翻拍资料照片
 
    隔着银河,牛郎、织女遥遥相对,相互思念。据说牛郎身披牛皮上天的时候,随身带了个瓢,当王母娘娘拔下簪子划出银河,牛郎就用他的瓢去舀那河水。王母娘娘怕他真的把河水舀干了,只好允许他们每年“七夕”可以相见。于是牛郎不再舀水,丢在空中的瓢化为北斗。又据说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当“七夕”来临,天下的喜鹊都会飞上天去,在浩瀚的银河上为他们搭一座鹊桥。

  一年365天,牛郎织女为什么选择“七夕”?很多学者认为,选择这一天并非偶然,“七夕”包含诸多远古文化密码。

  在现代人看来,“七”这个数字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亲人过世、追悼亡灵时,要过“头七”、“二七”等,“逢七”都要祭祀,很多地方要到“七七”做完,方为“断七”。这种习俗,有着极其古老的渊源。

  在古代,“七”是不同寻常的数字,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意义。佛教中,释迦牟尼面壁七天顿成正果;基督教中,上帝创造万物是在七天内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而伊斯兰教把天堂依次分为纯银、纯金、珍珠、白金、红宝石和不可企及、无法言喻的圣光等七层。

  在中国古代,“七”更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对“七”的尊崇十分普遍,这应该与天文崇拜有关。满天星斗中,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太阳、月亮七个天体,特别亮并且运行很规律,格外引起古人的关注和笃信,被尊为“七曜”,奉为神明,代代敬奉。“七曜”之中,月球明亮而柔和,运行特规律,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月相四分”的规律,并据以制定历法。古人还将月亮在黄道带上的行迹,划分为二十八个月站,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被分为苍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负责为天帝镇守四方。古人认为,这些星宿可以消灾避祸,避除不祥,因而奉其为“四灵”。有趣的是,“四灵”都由七个星宿组成。这七个一组的星宿,与“七曜”一起,在古人思想的天空盘旋运行,影响极大。

  此外,在中国古文化中极其重要、“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星宿——北斗,也是由七颗星星组成。在佛教文化流行之前,尤其在阎罗崇拜确立之前,北斗星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主寿夭祸福、操生杀大权的大神。“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有祈求,皆向北斗。”祭祀亡灵的“断七”风俗,就是对北斗七星的天文崇拜的延续。

  《说文》释“七”时说,“七,阳之正也”;《三五历记》说,“数起于一,主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周易》的“复”卦则被解释为“‘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所有这些,似乎都在彰显着“七”的权威和神圣。

  在日常生活中,“七”也无处不在。人有“七情”,光有“七色”,音乐有“七声”,瑰宝有“七珍”……而每月七日,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下九”就是每月十九。古代女性要纺织、做饭,干所有的家务,比男子更勤苦,所以汉代习俗中,每月初七、十九,女子不用干活,“具酒食,游戏欢娱,以酬其苦”,这两天被称为“阳会日”。有学者推论,汉代女子在这两天游戏欢娱,其实是儒家文化对人们行为进行规范以后的事情,更古的时候,“阳会日”是女子以阴会阳,阴阳和合,交媾生殖的日子,蕴含着原始质朴的祈子求嗣动机。

  每月初七都很重要,那么七月初七更是重要,所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逢选在“七夕”,绝对不是偶然的。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融合为一体之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了扎实的根基,在全国广泛流传,千百年来,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

  月下穿针乞婚姻巧配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美丽传说,让这一天变得格外温馨。为了祝贺牛郎织女的相逢,人们举行各种活动,由此形成七夕节。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这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这一天的主角是未婚的少女,可说是中国古代的“女儿节”。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在这样的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成为民间的习俗。少女在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到他们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能织美丽无比的云锦。所以女孩们会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织女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称为“乞巧”,所以“七夕”也叫“乞巧节”。在古代,女子要找个好丈夫,婚后能被丈夫疼爱,有一双巧手十分重要,因此,“乞巧”是祈求拥有娴熟的女红技法,更是乞求姻缘巧配,婚姻美满。

  按照现存文献的记载,“七夕”乞巧的风俗几乎与牛郎织女故事的传播同步。这个节日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葛洪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则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可见此时七夕“乞巧”已成为社会普遍的风俗。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这一习俗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不仅是民间,皇帝们也常常带着众多的嫔妃、宫女来凑趣。南朝的齐武帝曾兴建一座城楼,每逢七夕,宫人都登楼穿针,称为“穿针楼”。著名的风流天子唐玄宗也非常重视“七夕”,他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楼高百尺,可容纳数十人,又在楼上陈设各色瓜果祭祀牛郎、织女。宫中的妃嫔们则各赐以九孔针、五色线,在月下穿针,先穿过者为得巧。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代罗烨、金盈之所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那架势,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当时是人们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如“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再如“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南阳,七夕乞巧的习俗也千古相传,并且富有特色,乡土气息浓郁。

  南阳味道的七夕节

  说起小时候过的七夕节,年逾半百的河南历史学会会员、南阳人白万献依然很是兴奋。恍惚间,他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童年。

  那时候的农村,生活很单纯,也很恬静、清幽。每到夏天的晚上,全家人都到打谷场上纳凉,大家睡在芦苇编制的席子上,仰望蔚蓝的苍穹,空旷、邈远、神秘。母亲给孩子指认北斗七星和牛郎、织女星座,讲述“天河调角,干饭豆角”、“天河南北、小孩不跟娘睡”的谚语,也讲述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故事。

  那时的乡下,每年农历七月七,是一个很热闹的民俗节日。这一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很忙活。老人一大早就把报晓的公鸡捉住杀掉,是因为怕它在七夕夜里提前报晓,缩短了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各家杀个公鸡,就可让他们多聊一会儿。

  中午吃饭,有吃“巧节”的习俗。把鸡子翅膀最前节的部分挑出来,让小孩子吃。据说女孩子吃了,心灵手巧,会扎花,会缝衣,会做饭;男孩子吃了,会念书,会写字,会打算盘。另外还有炸“巧果”习俗。

  用白面擀成薄片,粘上芝麻,或切成三角,或捏成麻花,看谁家的花样多,炸得好。炸巧果,常是母亲教女儿、嫂子教小姑子学“能处”(南阳方言,大约指可以炫耀于人的技巧)的实习场所,各家炸出的巧果不光自家吃,还要让邻居品尝。

  有时正炸着,隔壁的大嫂就来指导了。看到女孩儿炸得不好,嫂子们便来取笑:“炸得像你婆子(方言,指婆婆)那脚!现在不学巧,出嫁可让婆家人笑话你!”

  村子里大姑娘小媳妇,围在村里花嫂子家,有的学描样,有的学扎花,有的学裁衣,有的学纳鞋。花嫂子就成了姑娘们学巧的义务教师。特别是年龄小的姑娘,就让她们拿七根针,用五色线穿,练眼力和手功。看谁能一次穿过七根针。谁能穿过,谁就得胜,谁也就最巧。乡下起名叫“巧姐”的,都是因为手巧。

  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不光是女孩子要学巧,男孩子也要学巧。男孩子一般是聚集在河边磨镰刀,看谁磨得锋利。有的还到池塘里比赛打水漂,看谁的水漂在水上蹦得快,蹦得远,蹦的频率高。

  农村的“七夕”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村里男女青年成群地“秀”在一起,一会儿串东家,一会串西家。互相品尝各家的巧果,或到将要出嫁的姑娘家,去看她的嫁衣。

  等到夜深人静时候,大家都到茶豆架下,静候牛郎织女越过天河到鹊桥上相会。那些未婚夫在外参军或工作的女孩儿,此时会被别人开玩笑,她们会羞怯地躲起来,有的会在豆角架下陪伴牛郎织女一个晚上,想看到他们鹊桥相见的情景,也想听听他们的知心话。

  第二天,村上的人们便传出昨天夜里谁谁看到牛郎织女相会了,还听到了他们的说话和哭泣声。成年人会逗小孩子,“昨天你们谁看到喜鹊了?没有看到吧,它们都飞到天上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

  各地“七夕”异彩纷呈

  牛郎织女的传说广为流传,“七夕”也是全民性的节日。这一天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女性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因地域文化差异,全国各地的“七夕”各有特色,乞巧的方式也各有趣味,不尽相同。

  在绍兴农村,七夕夜,很多少女会一个人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当地的说法是,在夜深人静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浙江金华一带,有着与南阳相同的做法: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但说法与南阳有所不同,南阳人的意思是让牛郎织女多聊会儿;金华人则希望天下不再有报晓的公鸡,牛郎织女便能因此永远不分开。

  有的地方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有的地方则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有的地方是穿针引线、蒸巧饽饽、烙巧果子,还有的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特别是儿童要吃巧芽。也有以面塑、剪纸、彩绣等做成的装饰品斗巧的风俗。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很多地方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洒下的眼泪。

    时至今日,不少习俗已弱化或消失,中国文化走出农耕时代,这种变化可能无法避免,唯愿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一直流传下去,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7-01-04 作者:郭启朝 姚伟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