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南阳 >> 历史传说 >> 传说赏析 >> 浏览南阳

神秘的牛河与《牛郎织女》传说

2013/5/10 9:42:38 点击数: 【字体:


神秘的牛河与《牛郎织女》传说

牛河林区,有一头硕大的牛的雕塑。

神秘的牛河与《牛郎织女》传说

神仙洼,相传是牛郎织女的居住地。

神秘的牛河与《牛郎织女》传说

这里是千年的蚕乡,至今仍有柞蚕原种场,是传说织女织布的蚕丝原材料产地。

    神仙洼,相传是牛郎织女的居住地。在丹江口市牛河林区也有一个神仙洼。神仙洼所在的“牛家河村”的“牛”姓,传说是牛郎的祖姓。

    据2010年国家测绘局出版的 《中国地图册》后附的地名索引可查,中国以“牛河”直接冠名的地名仅仅只有“鄂”丹江口一处。奇怪的是,牛河林区的小尖山村有桑树沟、桑树洼,这里是千年的蚕乡,至今仍有柞蚕原种场,是传说织女织布的蚕丝原材料产地。

    那么,这里为何冠以牛名呢?这是否与牛有关,与牛郎有关,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

    ■文、图/徐帮国

    牛郎织女故事有多种版本

    《牛郎织女》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美丽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粗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作为一个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在全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其故事何来?发生之地又在哪里?

    就全国而言,2008年国务院将山东省沂源县和山西省和顺县作为《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发生地,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但这并不意味着牛郎织女发源地之争已经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正在和将来打算申遗的还有: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漂河乡牛郎庄。此地不远处有桑林村,有植桑养蚕传统。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市北郊独山东坡的汉庄村出土有牛郎织女画像石。画像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鬓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但《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中的牛究竟是黄牛还是水牛,目前尚无定论。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牛郎织女石像。当地称为“石爷石婆”像。二像之间有公元120年汉武帝开凿的中国历史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汉武帝将它比作天上银河。

    十堰市郧西县。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一定的联系。

    襄阳老河口市。1965年5月,日本医学博士鱼任孝义先生专程来到老河口考察牛郎织女的传说。日军侵华时,他是一名随军军医,其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后来,他从日本1300多年前的《万叶集》一书中发现有“汉水连天河”的记载,结合当年日本老兵在老河口描绘的“汉水连天河”图画,故专程前来考察。在日本福岗的小郡市,是牛郎织女传说在日本的发源地。鱼任孝义考察老河口后认为,汉水连天河的地点在丹江口市和老河口市交界处,即原牛河的青山港至老河口段。因现在丹江口市新港原属老河口市,现被丹江口大坝阻隔了。其回国后,写有《天河考》一书在中日邦交20周年时出版。老河口旧有浓厚的七夕民间文化活动,近年来被梨花节取代。

    当然,牛河也应算是一个,尚待挖掘。牛河即丹江口市牛河林区,现为省级森林公园,离丹江口市城区仅15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1.5%。牛河林区的前身为青山港区、牛河公社、牛河乡,其政府机关所在地现为牛家河村。牛河又是牛河林区最大的一条河流,河以牛名,区以河名,故称牛河。在牛河集镇0.5公里的西北端,该洼背靠葱郁碧绿的松林,30多亩的大坪左前方有一孤立的小山凸,正前方百余米外有一条一年四季水流不断的牛家河,因其地理位置形成冬暖夏凉,炎热夏季一天24小时都凉爽,故名神仙洼。

    据2010年国家测绘局出版的《中国地图册》后附的地名索引可查,中国以“牛河”直接冠名的地名仅仅只有“鄂”丹江口一处。奇怪的是,牛河林区的小尖山村有桑树沟、桑树洼,这里是千年的蚕乡,至今仍有柞蚕原种场,是传说织女织布的蚕丝原材料产地。

    归总以上几个地方,民俗专家们惊奇地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都流传在汉水流域中上游。是巧合?还是有必然因素?

    可以肯定,这些多种版本的传说故事密集地出现在汉水流域中上游一带,应该是一种必然。

 


《牛郎织女》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

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专家陈江风教授对七夕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他综合地理条件、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而老河口、丹江口、南阳、郧西皆为楚地;其故事成形时间,有人认为是西周,有人认为是西汉,还有人认为是东汉晚期。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专家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

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诗经·周南·汉广》中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不能说《诗经》时期一定没有这个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不会晚于东汉。”

汉水极其古老,曾是中国第一大河。在天成象,在地呈形,与天上银河相对。天上银河即是地上的汉水,天河即是汉江河也,即汉水也!所谓银汉、天汉、星汉、云汉等词中的银、天、星、云等字皆为形容词,以喻汉水之大。汉水比长江、黄河早形成约7亿年!

在汉水流域,有神农架野人、郧县人化石、郧县和西峡县恐龙蛋化石群以及神农炎帝、女娲传说等。这种文明,也可能与黄河文明同步,或许早于黄河文明。

在中国文化中,观察与汉有关的字和词,便会恍然大悟:汉族、汉字、汉语等。从人类到文字、到语言,为什么都以“汉”字界定?如果没有全体先民的共同意识,它又怎能作为中国最大民族的民族、语言、文字的称谓呢?

也就是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发源地,可能最早流传于黄河汉水流域这两个文明发源地,并不断向四周蔓延,其故事可能源于远古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历史真实。

牛河或是牛郎织女发源地

在汉水流域,有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版本中的几个关键词。

牛,是众所周知的远古炎帝族的图腾。而黄帝的妻子嫘祖本为西陵之女,是养蚕纺织的发明人,称为蚕神。故嫘祖又叫先蚕,亦称蚕母。古代蚕农之家,必祭祀螺祖,成为农村妇孺皆知的大神。而牛郎、织女中,牛、织二字代表两个从事不同工种的部落,郎、女则是指男女性别,生男孩曰郎也,生女孩曰女也。后来牛郎也称放牛郎,织女也指纺织女。

从故事总体上看,在天叫银河,在地叫天河,能与天上银河相对而于地成形的河,绝不会是细小支流,而是整个滔滔汉江河!

中国自西向东呈阶梯式地形,天然形成汉水上游的天河奇观,自丹江口以上,地势西高东低,汉水被两岸高山夹持,其势滔滔而不可阻挡,其流湍急而险象环生。若遇夏秋暴雨季节,其上游有庞大的承雨山系,万千内河支溪皆汇入汉水,河狭水急,咆哮直下,其壮观景象如天河之倾倒,又有何奇怪之处呢?

自丹江口以下,地势开阔平坦,河面渐宽,其联结处上下形态表现,如同两条不同的河流!而真正能观察到汉水连天河这一壮观景象的最可能地点在哪里?就是原来地处牛河林区的青山港区!可惜的是,这一自然景观因丹江口大坝的修建永远也看不到了。

如果把视野从天上、远古聚焦到地上、人类和以汉水之汉命名的朝代汉代上,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确有其真实部分在里面的话,那么其发源地应同时具备该故事中的以下几个关键元素:此地必为神农炎帝农耕民族先民所属。因牛为其民族图腾,耕地用牛取代人,当是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牛不仅是图腾和先进生产工具,也是贵重财产,如同今日豪车、别墅;此地必在汉水连天河地段的两岸附近;此地必有古老悠久的植桑养蚕传统。若无此,则起源地必苍白无力!若无此,不足以催生以纺织工种命名的织女派,而能熟练掌握纺织技艺又容貌姣好的拔尖织女人才与牛郎们也可谓才子佳人组合也,仅就二人言,也旗鼓相当、门当户对也,如今日之高富帅与白富美组合;此地必为乌鹊混杂之地,即南北相交之地。因为许多人对给牛郎织女搭桥的是乌鸦还是喜鹊一直搞不清楚,究竟是乌还是鹊?还是乌也有,鹊也有?

由此可知,能同时具备牛、织、汉水连天河、乌鹊等牛郎织女故事的关键元素之地,应属牛河。

岁月斗转,沧海桑田。庆幸的是,这里的牛家河、牛河、牛家山尚在;桑树沟、桑树洼、柞蚕场地名尚在。其蛛丝马迹可窥斑见豹。(作者为丹江口市政协委员、丹江口市柞蚕原种场场长。)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秦楚网 2013-01-0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