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王骁金龙
5月25日至26日,2017年湖南省非遗工作会议暨业务培训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禹新荣指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如何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湖南实际的非遗保护之路,传承优秀湖湘文化,让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是当下的时代课题。
会议提出,2017年湖南将坚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巩固抢救保护成果,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促进非遗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
2016年,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要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此外,非遗工作还写进了湖南省党代会、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重大文件。全省各地的非遗相关立法也有所突破。湖南省非遗工作会议号召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深入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湖南省颁发的《实施办法》,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保护的针对性和法治水平。
2016年湖南省级以上非遗保护资金达到9408万元,同比增长4938万元,增长近110%。在继续争取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基础上,湖南还将进一步规范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
集信息存储、资源查询、各类申报、行政管理、督察督办、宣传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目前也在加紧建设当中。该平台将解决当下非遗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全省情况难以掌握、信息更新相对滞后、大量数据无法利用、申报工作质效不高等问题,提高全省非遗管理信息化水平。
构建非遗保护立体格局
2016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名录的通知》正式下发,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量达到了324个。
湖南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稳步推进。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与建设工作也在加紧进行,目前已成立了专家评审会,完成了对通道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较成熟地区的答辩和实地考察。今年,湖南将在全省评选1至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表示,为实现对非遗项目的精确管理,湖南将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特点和需求,探索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和工作方案。全省以3年到4年为一个周期,对非遗项目开展分类保护,今年下半年重点研究制定支持非遗表演艺术类项目传承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教育培训,2016年湖南省分批组织了28名优秀非遗传承人赴中央美院等国内一流大学研修,并指导湖南工艺美术学院开办了4期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及培训班,内容涉及湘绣、侗锦织造技艺、瑶锦织造技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等领域,共培训240名传承人。2017年,湖南将出台《湖南省代表性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传承体系,并计划通过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怀化学院培养传承人150人次以上。
张帆介绍,坚持群众导向,创新活动形式,2016年湖南结合重大节庆和活动,举办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精品活动。今年湖南将努力当好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东道主,举办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支持各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民俗、节日庆典相结合,开展有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并积极建立海外“湖南非遗文化之窗”,加快湖南非遗走出去的步伐。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禹新荣在全省非遗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振兴传统工艺方面,湖南要加快培育“四个一批”,即培育一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平台、一批非遗旅游线路和一批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
去年,湖南省与北京木真了时装有限公司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设立了工作站,将非遗传承、文化创意、现代设计和精准扶贫协同发展,创立了“一善荷音”品牌,在北京时装周、温哥华时装周上大放异彩,为文化精准扶贫探索了成功之路。今年起,湖南将逐步探索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以创意为手段,以激活非遗的生命力为宗旨,促进非遗元素与当代的消费需求、工业设计、时尚创意等有机结合,促进非遗主动对接新型业态,推动非遗与“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行业跨界融合发展。
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教育方面,湖南通过戏剧动漫进校园这一形式,将传统戏剧中的经典折子戏以动漫的形式呈现,迅速抓住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把直接面向班级授课的“大课堂”和专培师资的“小课堂”相结合,让青少年觉得遥远陌生难以企及的传统戏剧与他们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
湖南省非遗工作会议还提出,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注重非遗资源研究、整理、发掘,大力发展非遗文创产业。目前湖南省正在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少儿图书馆3家单位试点,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计划创建一批非遗创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文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