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记者张景华 通讯员李锦珍)24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平介绍了通州考古系列成果,揭秘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的前世今生。
通州素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的说法。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端。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相连,南与天津交界。2015年7月,通州正式被确定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
考古工作者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
考古资料表明,通州副中心的考古发现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京东、津西、冀中地区,自古以来文化面貌上呈现一体性。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区域,由此孕育了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文化。考古发现丰富了通州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底蕴。”
专家表示,本次发掘的千余座古墓,年代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清代,“这次发掘成果让我们看到少数民族是怎样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此外,本次发掘出土的布币中以南方货币居多。北京是燕文化所在地,这种布币是文化交融的物证。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拥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以及近代教育建筑群等不可移动文物236处。于平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