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的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通史》在CCTV6黄金时段再度七集连播。如果说,年初首轮试播从《诸葛亮治蜀》到《炀帝功过》的七集让观众感到新颖别致,那么此次包括汉末三国到东晋门阀百年乱世和唐太宗、武则天、唐明皇三朝治世在内的第二轮七集精选,则让人看到了史学的智慧。
由汉而唐,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治-大乱-大治,豪杰辈出,群雄逐鹿,大起大落的戏码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上演。宏观来看,这段历史最能体现打天下与治天下的区别,也最能体现人与时代的互动。
《三国鼎立》、《西晋统一》、《门阀政治》三集,最精彩处乃是时间。从司马懿灭曹爽夺权到司马炎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用了三代;从晋武帝灭蜀到出兵东吴完成统一,用了15年;从晋武帝一统天下到晋愍帝屈辱求降,仅仅37年;从大汉到大唐,用了300余年。
21世纪号称快餐时代,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今天出点子,明天就要行动,后天就要实现。可历史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快不了。一个雄心,一个心愿,需等待天时、地利、人和,英雄最重要的素养,实为忍耐与等待,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智慧:时用。从这点来说,历史,才是货真价实的“成功学”。
打天下如此,治天下呢?晋武帝以为统一了,隋文帝以为统一了,尽皆幻灭。直到唐太宗继位,成为那段乱世中第一个懂得反思的人——当然,也是因为前人的种种教训,才有了他的反思。在《西晋统一》中,镜头从完成大业忽而转到洛阳师范学院美术老师苟斌,转得尤其漂亮,用《金谷春晴》的创作引出西晋在第一代就开始纸醉金迷的教训。
而《贞观之治》在描述太宗诸般功业之前,大量镜头留给了他的反思:“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与先前那些或权欲熏心或好大喜功的霸主相比,太宗对权力与责任的敬畏,让人看到了怎样的人才可托付天下。此处,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对唐代“法律首先是管官吏的”的点评也恰到好处。接下来的四集,逐步勾勒出了真正的盛世思维。
从“三国之争就是人才之争”到武则天的人才选拔功绩再到盛世所需人才标准,《中国通史》体现出了中国史学界缺席已久的对于“人”的关注——早年间以论代史的僵化思维下,“人性”被完全忽略。片中,无论曹操、刘备等枭雄,还是谢安、李林甫等权臣,抑或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帝王,在关于何谓英雄、何谓人才的讨论上,显示出了正史团队的价值取向。
早些年,史学常被等同于考据,然而从司马迁的时代开始,史学就是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智大慧。近来对历史感兴趣的民众渐多,却往往迷恋于细碎,难有框架概念。将纠结的个体的人放回宏大的时空坐标,这正是史学的真功夫所在,也是历来人文学科均奉史学为“明智”的缘由。
要将博大精神的中国历史浓缩为一集45分钟的片子,只有足够深入的团队才能做到浅出。以家喻户晓的三国为例,片中提取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个节点,以暂时的平衡对照必然的统一大势,框架逻辑相当清晰,也是史学与电影“剪辑”思维的巧妙结合。
各学术专家的点评,常能起到点睛作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楼劲对“活命哲学”的总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对“盛世”的解读、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对治国人才需求的分析,都非常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所用丰富的视听手段和专业的镜头语言仍为毫无疑问的亮点,特别是3D动画的大量运用,现代科技在呈现中国浩荡历史的同时,更抓住了传统文化最能牵动古今情丝的关节点:东方审美。(原标题:盛世思维 史学智慧——看百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