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戏曲发展需要建设生态机制

2018/11/2 15:20:49 点击数: 【字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戏曲是毫无疑义的民族瑰宝、人类遗产,尤其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昆曲、粤剧、藏戏、京剧、皮影戏,以及作为优秀实践名录项目的木偶戏,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戏曲最有特点的戏曲类型,显示出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突出成就。

    最值得赞叹的是,戏曲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居于社会文化发展前沿,用高台教化和艺术熏陶,将社会历史文化、世俗人伦情感实现民众共享。在近现代急速的时代转型和社会变革中,党和政府对于戏曲进行改革、创新、传承、发展,尊重戏曲艺术规律,实现戏曲在现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输送、社会教育和艺术创造,造就了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和优秀成果。从1938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建设,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八十年来的稳定发展;从1945年《三打祝家庄》的创演成功,到该剧至今在国家京剧院进行的经典演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启的戏曲改革,到当前的戏曲持续发展,中国戏曲数十年的传承、发展和引领,接续的是戏曲千百年稳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命脉,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序转化与良性拓展所体现出来的自信与自觉。

    中国戏曲艺术近数十年来的文化实践一再地说明了中国戏曲不但用持续的传承力保持了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袭的文化品格,而且也用持续的创造力保持了戏曲与时俱进创造转化的艺术活力。戏曲的活态性即在于此。说到底,戏曲的发展,实现的是戏曲艺术与不断变化着的人、不断变化着的区域群体、不断变化着的民族社会所进行的深入互动与深入共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为人类所共享的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属性,用其浓郁的传统品格、“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做到了充分展示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文化使命。

    当然,戏曲在时代转型中并非一直保持充分的文化自信,并非一直保持良性的传统延续,也并非一直保持理性的艺术发展。与戏曲传承发展相伴的,还有太多的误解、掣肘、损坏戏曲文化的行为做法,甚至在部分地区社会文化破旧立新的进程中,将戏曲等同于无根之艺而被进行随意地时尚化更新,将戏曲等同于老旧生活内容而被随意地弃置废灭。这确实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逆流,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歧途。特别是在文艺创作聚焦现实题材、进行现代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无视戏曲艺术体系的完整和多元,忽略戏曲作品的民族审美和艺术个性,甚至忽略戏曲传承个体和团队所擅长的艺术功底和表现手段,诸如此类的行为亦有所见。这都关系着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以2015年国办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标志,党和政府在短短几年内连续推出众多戏曲政策、实施意见,给予中国戏曲前所未有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从基础设施、剧种扶持、演员传承、剧目创作、艺术推广、区域演出等等,都有相应的具体举措和切实工作,这成为新时代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强有力的基础。但是,中国戏曲在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戏曲生态如何有活力?

    所谓的戏曲生态,就是戏曲在保证专业水准的前提下,由戏曲的从业者在行业内部和演剧环境中,与社区、群体所共同构建的生态结构。一个职业演员从最初学艺到进入剧团从事演艺,再到最后的艺术成熟,构成了演员个体与戏曲教育、戏曲表演团体、戏曲受众群体息息相关的职业联系,因此,戏曲职业教育、戏曲艺术院团和区域文化生活就构成了密切的人文交流和生活往来,这是戏曲生态的基本状貌。从小的文化空间而言,戏曲行业自具生态,舞台上的戏曲通过演员多元行当来演出特定剧目故事,而围绕舞台艺术的编、导、音、舞美、服装、化妆、道具以及相关演艺从业者,通过戏曲院团共同实现戏曲艺术的再现,因此,戏曲院团就是以戏曲从业者为标识的戏曲文化生态体。从大的文化空间而言,戏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娱乐形式,而且是中国各地文化生活的艺术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生活礼仪中不能或缺的行为形态,戏曲的演出和接受构成了中国人在特定时空中人与自然的精神表达。因此,传统的戏曲演出更多地适应于文化庙会、生活礼仪等需求,即便是城市剧场演出也基本上依托于戏曲传统所具备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格局,这种由群体互动构成的戏曲流播区域就是以剧团和剧种为标识的戏曲文化生态区。戏曲剧院团和戏曲文化生态区的客观存在,正是戏曲能够源远流长而不断实现艺术体系拓展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曲当前面临的主要困惑就在于忽略了完备的团队建设和良性的生态推进。对于前者,政策对从事戏曲创作的个体,例如老艺术家、青年表演传承者、单项艺术工作者、剧作家、评论者等等,均有相应的扶持,但是不能将利好政策推进到剧团多元组成结构的全面建设,极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剧团、剧种发展的错位。尤其是众多戏曲院团面临演员队伍的行当不齐、编导等各方面人才的缺失,极大地掣肘着戏曲创作演出的水准质量。特别是在戏曲体制改革中造成的多元化的剧团体制,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稳定的发展机制,这是亟待需要面对的戏曲发展症结。对于后者,当前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诸多举措,将戏曲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大力扶持,确实对很多剧种培养新观众群体、推进积极的演出机制大有裨益,这当然是推进戏曲生态的有效措施。但同时也带来了戏曲市场化探索的障碍,用政府买单的形式来事实上取消传统以来通过庙会、剧场等形式、由社区群众与演出团体共同构建的艺术消费关系,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数千年来传续不断,甚至繁衍兴盛,是因为文化需要养护,但不是笼子中豢养的金丝雀,也不是博物馆保存的固化物,而是真正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中的人的创造。文化是养护与创造所共同推进的生活内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可以通过有形的物的存在,让更多的人去认识了解,更需要通过无形的人的创造,让其传统经典和现代创造去实现与当代生活的密切交融。说到底,戏曲是社会文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更需要让其在当代的中国人生活中驻足、停留和传续,更需要在尊重其艺术个体和专业团队的艺术发展规律中,实现艺术家、艺术团队、戏曲剧种与民众的良性互动。这是戏曲生态的规律使然,也是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在提升、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使然。

  王馗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