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善待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

2017/10/20 17:35:59 点击数: 【字体: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尤其就文化 遗产保护利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阐明了文化 遗产领域诸多相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时期中 国文化遗产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将文化遗产视同生命,对其深意笔者有这样几点学习体会心得。
 
  其一,文化遗产像人类生命一样尊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世间万物,最可贵的当属人类,人所可贵的当属其生命,今天我们特别强调人要有尊严地活着,其本义就在于人类生命的尊贵高于一切。文化遗产是古人的创造,而斯人已逝无可见言,独留遗物载其智慧与思想,故实为古人与今人心灵沟通的重要工具与媒介,根本而言就是古人生命的延续,可谓古人的代言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人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也像今人一样拥有自己的尊 严,且至为可贵。文化遗产正如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且拥有自己的尊严,这一点首先应成为 全体国民特别是地方政府、地产开发商的共 识,随之才能使其受到应有的普遍的尊重与敬 待。清代曾国藩言“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明人吕坤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可见,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于国于民于家于业于人于己都至关重要,对于为古人代言的珍贵历 史文化遗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了敬畏,盗掘之举方能有所收敛;有了敬畏,破坏之为方 能有所约束;有了敬畏,纵容之态方能有所更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对文物工作所 作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其起始点正在于由对遗产珍贵与尊严的真正认知而从心底产生的敬畏之情。
 
  其二,文化遗产像人类生命一样脆弱。曾几何时,“人定胜天”之念之行风靡全球,然而今天,在不断突发的自然或人为灾害面前,人类又时常显得极其无助与无奈,甚而其生命 转瞬即逝,可见人类生命是十分的脆弱。那些历经风霜雪雨饱经沧桑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也 恰如千年老人一般,其生命由于本身的材质、环境的影响、人为的因素而步入残年,从而像 人类的生命一样也极其的脆弱。珍惜生命、善待老人,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已渐成风尚,对待历史老人,我们又该如何呢?首先,既不能敬而远之、弃之不顾,也不可焚琴煮鹤、暴殄天物,更不能竭 泽而渔、摧枯拉朽;其次,要时刻关注其细微变化,对症分析背后原因,及时排除一切不利的干扰因素,为其营造有利的生存环境;再次,务必坚守遗产的生命线,严防遗产生存底线遭受危险,面对遗产脆弱的生命,保命、活命是第一要务,保证其“活下来”是一切文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得起前人、对得起祖先的基本准则。遗产的脆弱性凸显了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更显示了遗产的珍贵性,才有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这是基于遗产本身特质的科学决策。遗产的脆弱性同样决定了今天从事保护实务必须遵守的一系列重要原则,诸如:定期实施日常保养、尽可能少干预、科学使用保护技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原址保护、必须保护文物 环境、严防灾害侵袭等。所以,遗产的脆弱性决定着保护与利用的方式方法、技术路径,但最大限度地维持遗产生命存续是最根本的底线,有害于遗产生命则是不可碰触的红线。
 
  其三,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其自身规律。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生存与发展规律,每一个 有生命的个体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历程,人类也是如此,只不过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更容易发明、借助各种技术与力量减轻患病的痛楚,延缓衰老的过程,但是欲违背自然规律,幻想长生不老抑或返老还童,自古及今未有成者。对于文化遗产,有学者曾说,仔细触摸体味是能够感觉到其体温的,此说或许从理性角度而言不通,但一定会关涉先人遗物的传承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类情感,因为它们身上无疑流淌着先人的血水与汗液,承载着古人的希冀与创造,凝结着祖先的思想与智慧,走进遗产其实就是走进了前人的世界,就是在与先辈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如此而言,文化遗产作为古人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生命体,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恰如苏东海先生所说“遗产处于不断的消失中是遗产存在的根本状态,遗产消失的规律是关于遗产的根本规律”,此正所谓“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王夫之)。人类不得不面临着死亡,但在有生之年可以采取微创、理疗、中西医结合等各种方法除病痛抗衰老,保护文化遗产则只能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部式西医疗法,为其祛病延年、维持健康,绝不能涂脂抹粉、整容塑形,更不能脱胎换骨、返老还童。务必践行古人“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之识,而不能以一己私利损害文化遗产的生命。张载言“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只有正确认识生命消亡定律,“循理而举事”,才能更正确地认识现存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才能更自觉、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抗衰老与消亡的斗争,方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四,应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多样性功能。源自古昔、传至今世的文化遗产,作为古人的 代言者,又该如何在当下借助今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呢?这与其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当然,很多遗产留存至今,其原初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基于其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内涵 而衍生的新的功能却可以不断得以挖掘,这也正是体现其意义的重要途径,更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终极目的。如何发挥遗产的多样性 功能,习总书记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让遗产“活起来”。这是对遗产发挥功能的新要求,《“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则为遗产发挥新功能搭建了新舞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带一路”倡议、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又将文化遗产的功能发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已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业务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国家安全的必要保障,更是国际经济的关键引擎、世界和平的重要推力。发挥遗产多样性功能,必须摒弃过去“弃之不顾,顾之不用,用之不活,活之不广,广之不深”的旧思想旧做法,紧跟时代方有大为。
 
  古人云“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真正做到像爱惜人类生命那样善待文化遗产,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实践行动、持之以恒。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