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2014/8/15 16:43:05 点击数: 【字体: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武陵山区“盐路商道”分布示意图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背盐”表演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西沱镇古盐道云梯街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古盐道文化遗迹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西沱镇盐道古碉楼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背盐”表演

我国内陆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盐路商道”建设应纳入“十三五”规划

西沱镇村民生活场景
 

    ■ 傅才武 钟 晟

    “盐路商道”

    作为“线路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盐路”而串联起来的古镇、古关隘、古栈道、古驿站和古市集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我国西南山区特色文化遗产群落。

    相比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线路,“盐路商道”分布在云贵高原、武陵山区等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是近代以前南方地区重要的“民族走廊”。“盐路商道”,不仅是西南民族文化记忆符号,而且是体现云贵高原、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

    建设“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符合国家扶贫开发战略、文化遗产保护战略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的目标要求,代表了“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因此,建议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将“盐路商道”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尽快进行“盐路商道”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编制“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保护与建设规划,尽快对濒危遗产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盐路商道”是我国内陆

    重要的文化线路

    川东鄂西和云南是我国历史上两处重要的井盐产区,两地的盐分别被称为“川盐”和“滇盐”,与沿海地区的“淮盐”“粤盐”共同构成了中国四大产盐地。

    西南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崎岖,其食盐供给主要仰赖陆路运输,“川盐”“滇盐”通过陆路贯穿于云贵高原和武陵山区,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积累,形成近代以前中国内陆地区的“盐路商道”,又被称为“巴盐古道”“川盐古道”和“滇盐古道”。

    “盐路商道”因盐而兴,对云贵高原和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形态形成过程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不同地域经济和民族文化的纽带。

    “盐路商道”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文化线路遗产。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宪章》将“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新的大型遗产类型纳入到《世界遗产名录》的保护范畴。“盐路”文化线路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以前南方民族地区人们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盐路商道为依托,大力推进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建设,应成为我国“十三五”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内容。

    建设“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十分重要

    沿线大量文化遗产亟须抢救性保护

    “盐路商道”僻处云贵高原和武陵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区域发展滞后,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保护环境。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云贵高原和武陵山区长期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盐道文化遗产出现大量流失和损毁的现象,亟须抢救性保护。

    课题组对鄂西和重庆三峡地区“盐路商道”所遗留的古镇、古道、古市集、古关隘民俗活动等文化遗迹进行考察时发现,大量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乡村空心化,出现大量的自然遗弃、管理不善被损毁,甚至出现建设性破坏。2014年5月,课题组对重庆市石柱县古盐道上的鱼池古镇考察时发现,一条小街上竟然有2处木板房老建筑失火被毁。

    因此,建设“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引起全社会对“盐路商道”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对“盐路商道”沿线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盐路商道”赋予“西南民族走廊”深厚文化内涵

    在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体系中,“民族走廊”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完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民族走廊”是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长期沿着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河流或山脉迁徙或流动的路线。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明、长江文明与西南少数民族文明,以及东南亚、南亚文明不断交流、碰撞、融合的区域,至今仍是全球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地区。“西南民族走廊”包括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苗疆走廊、武陵走廊。明清以来,随着大量汉族融入西南各地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古村镇,逐渐形成了西南地区相对稳定并独具特色的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

    “盐路商道”的主要贯穿区域正好位于云南、贵州所在的云贵高原和重庆、湖北、湖南等省市毗邻的武陵山区,是我国“西南民族走廊”的核心组成部分。“盐路商道”的形成发展与云贵高原、武陵山区自身的地理区位息息相关,也是云贵高原、武陵山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符号。同时,“盐路商道”的贯通一直发挥着文化沟通和文明传承的作用,因而赋予民族走廊以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促进云贵高原、武陵山区多民族之间相互沟通融合的强有力的经济与文化纽带,也逐渐形成中国西南地区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盐路商道”是剖析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素材

    人不可一日无盐。“盐”是维持人类生命、保障族群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因此盐道的形成和畅通与“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一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盐对于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阐发,尤其对于古代川、滇、黔、渝、楚地区,盐的运输通道对于古代西南地区社会形态发展的影响,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云南、川东、鄂西等地聚集着大量的盐泉、盐井,来自该地区的大量考古证据显示,正是由于盐的存在,这里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有了人类的活动。由云南、川东、重庆等地起源,将盐输送至湖北、湖南、贵州、西藏乃至缅甸等地而形成的“盐路商道”,具有重要且独特的文化特质,与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等其他文化线路遗产一样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信息,这条交通线路既是历史线路、经济线路,又是文化线路,可以成为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研究载体。

    符合国家扶贫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要求

    “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建设符合当前国家扶贫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大战略目标。

    首先,“盐路商道”处于连片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地区,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通过实施“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建设,进一步完善西南山区内部及与外部的交通、经济和文化联系渠道,有助于提供一种促进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项目抓手。其次,“盐路商道”沿线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与修复,“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的建设将促进盐路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创新,符合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要求。第三,“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的建设,能够将分散的文化资源通过“线路遗产”这一主题进行串联,形成统一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与文化意象,促进“盐路商道”沿线地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建设“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具有可行性

    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盐路商道”穿越川、滇、黔、渝、鄂、湘等省市,千百年来先辈们留下了大量文化遗迹。因此,沿线地区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盐路商道”沿线的众多古城、古镇、古市集、民居聚落、古关隘、民族风情、民俗活动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是围绕“盐路商道”而形成,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时的移民通道也主要是沿这条盐道而展开的。

    例如,重庆石柱县长江沿岸的西沱古镇,又名“西界沱”,早在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时已是“川盐销楚”盐道起点和货物集散地,清代遗留下的建筑遗迹“下盐店”至今留存。古镇内的“云梯街”依山取势、垂直长江,长达2.5千米,有1124步青石梯。云梯街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土家民居,极富巴渝特色。此外,湖北利川大水井古建筑群、利川鱼木寨、宣恩彭家寨吊脚楼群、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鹤峰容美土司城,湖南凤凰古城、里耶出土秦简等都与“盐路商道”有关。

    由“盐路商道”形成的丰富文化遗产既是云贵高原、武陵山区独特文化特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建设“盐路商道”业已形成一定的前期基础

    在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相关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盐路商道”的经济文化内涵,认识到盐路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并在部分线路进行了前期研究,这是规划建设“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的重要基础。

    国务院2009年正式批复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发展,加快推进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等聚居区为主体的武陵山老、少、边、贫地区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促进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以湖北省为例,湖北于2008年正式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2010年,湖北省政府正式向文化部报送《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这些规划和战略研究也部分涉及到“盐路商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内容,可作为下一步进行文化遗产线路整体规划的前期基础。

    建设“盐路商道”代表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趋势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是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与以往的世界遗产相比,文化线路的设计本身注入了一种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即由重视静态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保护方向发展,由重视单个遗产保护向同时重视群体遗产保护方向发展。文化线路保护改变了文化遗产传统项目的点状特征,使项目变得更具综合价值,能够更加真实、准确地反映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类型上也具有更强的代表性。另外,文化线路往往跨越行政区划,甚至跨国界,空间尺度巨大,是创新遗产保护与管理体制的重要推手。

    目前,我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规划中,最重要的是“五线”,即长城线、大运河线、丝绸之路线、茶马古道线,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线。“盐路商道”与这些文化线路不同的是,它是一条古代中国南方的内陆文化线路,是一条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线路,且未纳入目前的国家级保护规划。

    文化生态走廊的规划建设代表了近年来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趋势。2014年,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批准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工程。规划涉及青海、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7省区,并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划分为核心区域、辐射区域和城市枢纽三部分,其中核心区域内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文化走廊的规划建设代表了当下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一条包括滇、川、渝、鄂、湘、黔等省市的“盐路商道”很有必要,也符合我国文化建设的总趋势与总要求。

    建议推动“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规划建设

    列入文化主管部门议程 启动“盐路商道”规划的前期研究

    “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的建设对我国西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具备可行性,建议列入文化主管部门议程,规划建设继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线路遗产之后的另一条文化遗产线路,并且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特色文化生态走廊。

    主持“盐路商道”的资源调查 建立资料记录体系

    “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穿越西南地区的多个省份和多个民族区域,所遗留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种类繁多,建议由国家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主持,启动“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沿线全面的资源调查,并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资源记录与保存系统。

    研究盐路文化遗产的特点 编制“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专项规划

    整合文化文物、生态、经济、旅游等多方面的智力资源,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抓紧落实城镇化进程中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建议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主持编制“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专项规划,形成 “盐路商道”文化生态走廊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抓紧对濒危遗产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

    建议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组成联合课题组,会同地方文化文物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原则要求,遴选一批濒危遗产项目,进入国家文物重点项目库和非遗保护体系,落实保护规划与保护经费,完善保护措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8-15)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