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29日在第三十一期城市化研讨会上指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和优秀建筑的保护。
资料图 文化遗产:中国鼓浪屿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第三十一期城市化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全国委员会委员、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委员埃迪·沙米尔-巴隆以及来自中国城市化和建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建筑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主题展开研讨。
李秉仁说,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子,城市化、城市建设发展太快了,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在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更要认真总结应验。
埃迪·沙米尔-巴隆介绍了美国纽约地标保护委员会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探索与贡献。她说,该委员会认定地标时,依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历史区、个性地标、内部地标和风景地标,并表示今后将考虑纳入可持续性、全球变暖、文化遗产价值等指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市化委员会专家顾问秦佑国以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为例,认为古建筑或地标的保护应从文物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理性对待,审慎研究中国国情,特别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并表示,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能避免贫民窟的出现,就是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祺结合实践案例,从“大环境、小建筑”“小建筑、大环境”“大建筑、小环境”三个维度强调了建筑、环境与人是共融共生的重要性。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文化产业部副主任、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赵誉人说,建筑应具有外在观赏和内在使用两个功能,理想的住宅应该在光源、通风和结构布局方面做到科学合理。他表示,对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过分依赖城市功能的趋势表示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