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解读

2017/6/1 15:58:45 点击数: 【字体: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  张  刚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日前,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认为应该把这3个文件放在一起看,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有戏曲传承发展的具体政策,再加上这个戏曲教育领域的实施意见,对于戏曲教育工作者来说,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意见》中有关地方戏的若干段落,值得我们充分研究解读。

    一、对地方戏人才培养的空前重视。《意见》在“总体要求”中特别提出:“着力支持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是针对戏曲教育分类布局的总体把握和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而提出的。就是说,戏曲教育不仅要继续面向像京剧、昆曲一类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大剧种,还要特别面向基层、面向地方戏。而我们以往的戏曲教育分类布局中,确实在地方戏这一块有忽视、有缺失,投入普遍较小,人才断档严重。人才兴则剧种兴。只有不断培养出地方戏的高质量后备人才,才能保证地方戏的繁荣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欣赏需求。

    其实,在“保障措施”第一条的“推动戏曲院团与艺术院校,特别是基层戏曲院团与地方戏人才培养对接”一句话,对“着力支持基层戏曲院团发展,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这一导向做了很明确的注解。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一导向是贯穿在整个《意见》中的,在不同的段落中多次出现。

    二、对戏曲剧种的广泛覆盖。《意见》中“主要任务”第一条就是“优化戏曲专业结构布局”,要求“各级文化、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戏曲项目为重点,结合本地区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规划,指导艺术院校,特别是中等艺术职业学校结合自身优势与基层戏曲院团需求设置戏曲专业”。“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戏曲项目为重点”,为今后的戏曲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指出了方向,即人才培养要实现戏曲剧种的广泛覆盖。近年来,国家扶持戏曲的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产生了效果。但其传承发展仍不容乐观,从调查情况看,后继乏人对于一些剧种来说,仍然是根本问题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以往累计进入现代戏曲职业教育(不包含以团带班)的剧种不超过100种,能列入常年招生计划的不过30种左右,可以说,此前有2/3的地方戏剧种(如很多秧歌戏、道情戏、目连戏、傩戏品种)从来没有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机会。当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戏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时,这些地方剧种处于被现代职业教育所遗忘的角落。《意见》提出的“以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为基础,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戏曲项目为重点”,为这些地方戏剧种的现代职业教育开启起了大门。当然,大门打开了,也不能一哄而进。哪些剧种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传承,哪些剧种还需保留民间传承形态,需要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仔细论证研究,审慎而为。

    三、迎接动态调整机制的“新常态”。对于大多数地方戏剧种,由于流传范围窄,演出团体少,人才需求量也相应较小,所以很难列入常年培养计划,因此,《意见》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以戏曲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地方戏人才培养”。地方戏人才培养不能照搬、套用常年招生的剧种所建立的培养模式和教材教法,要根据不同剧种、院团的不同需求创新教材教法,配备合适的师资,以适应地方戏的不同人才需求。同时,要时时跟踪地方戏发展态势,适时动态调整计划。

    四、对地方戏人才培养的有利政策。《意见》中还有一些有利于地方戏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发掘。如针对地方戏人才培养的目的性,提出要“以需定产”,要“研究制定促进艺术院校与戏曲院团,特别是与基层戏曲院团合作办学有关制度和激励政策”;针对戏曲院校无法常态配备各类地方戏师资,为避免教育同质化,提出了“鼓励戏曲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戏曲表演类民间艺人在有条件的艺术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针对濒危地方剧种,提出要“支持艺术院校与戏曲院团联合培养濒危剧种人才”;针对地方戏招生渠道不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艺术院校招收普通中小学生入学,特别是地方戏考生提供便利”。这些有利政策对于地方戏的人才培养和繁荣发展都是根本性的,不可或缺的。

    《意见》中面向地方戏和基层院团这一重要导向及各项具体措施,将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意见》的逐步落实,我们将迎来地方戏传承发展的春天。这绝不仅是良好的愿望,一定会结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端午的变与不变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