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文化遗产技术应用应“不忘初心”

2016/6/13 14:33:06 点击数: 【字体: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数字化应用发展迅猛,掀起了一股数字化的“浪潮”。技术究竟应该为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什么服务?我国遗产数字化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推动科技与文化遗产更好结合,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
 
  近年来,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开展的圆明园数字复原工程、江西金溪古村落数字化重建等项目,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贺艳坦言,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大大突破了传统遗产保护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为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展现和传播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选择,为破解遗产保护的诸多难题找到了突破口;另一方面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注入了新活力。
 
  贺艳表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必须超越常规的“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拓展到基于遗产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理解的“内容”创造上,创造出更广泛的原生数字内容和应用创新。
 
  清城睿现打造的“数字圆明园”项目,就是从建筑史和遗址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实践,拓展到与当代科技相融合的数字复原与虚拟再现,再转化为易于为大众接触、理解和参与的多层次的应用产品,为遗产地提供崭新的解决方案——数字技术除了可以将物质实体和非实体讯息予以完整精确的“记录”和“留存”,将残破、零碎的资讯进行有效的整合,还可以将已沦为废墟的遗址原貌生动再现,将静态的文化遗产激活而赋予新的生命,使之在数字世界中,不受时间、地点、文化或形式的限制而被传递、被运用,甚而成为新的文化遗产。
 
  贺艳认为,目前大部分文化遗产研究者、管理者与数字技术服务公司的合作,都是采用项目委托方式进行。受制于项目经费、工作周期有限,双方角色和专业领域跨度过大等种种因素,甲乙方之间很难展开深入的思想碰撞、跨界创新,从而导致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普遍面临数字化建设偏离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反为技术所累,数字原创内容匮乏,产业延展不足等问题。
 
  如何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贺艳建议,必须结合一些有利于展示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新手段,模拟再现那段历史,让人们能够看懂那段历史,将文化遗产的价值传递和受众的参与体验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公众在参观过程中,能更好地调动情绪、认真品味,实现文化遗产教育传播功能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