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丽朵
公众考古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各类博物馆的展览与宣传、举办公众考古论坛等。除此以外,公众考古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人文教育旅游。
人文教育旅游是一些致力于推广青少年人文普及、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机构,联合高校考古院系、各级文博单位开展的考古旅游项目。在此过程中,民间机构承担着项目启动、路线设计等角色。“秘境寻踪三星堆”2015北大考古亲子夏令营是人文教育旅游的比较成功的实践。作为考古专业的研究生,我曾参与其中,感受颇多。
新颖有趣的亲子体验
活动中趣味横生的亲子游戏让营员在学习考古知识的同时,也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考古的乐趣。在四川博物院,孩子和家长带着“寻宝奇兵”游戏任务参观了汉画像石馆和巴蜀青铜馆,其后完成文物知识游戏环节。游戏任务为听讲解员介绍每一件文物的背景知识后,营员根据线索卡提示信息找到相应文物。
一位小朋友手握一张提示卡,轻声念到:“藏传佛教文物:观音十一面,救济阿修罗。身能八化身,言能除灾病。”这样一张文绉绉的卡片顿时就将小朋友难住了,本能地抬起头看着旁边的妈妈。妈妈献策道:“这应该是一具多面的观音像,我们去藏传佛教馆里面找。”小朋友点点头,焦急地拉起他*的手就往藏传佛教馆里钻,随后指着一件铜像问:“是这件吗?上面是观音像呢。”妈妈说:“这是观音没错,可是我们要找的是多面观音像。”话音一落,眼前的儿子又像风一样沿着展柜奔向前方了,直到当她再一次站在孩子身后时,笑容终于绽放,儿子正指着一件多面观音像肯定地说:“就是它!”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为了完成游戏任务拿到奖励勋章,积极带领家长去寻找任务卡上的文物。当一个家庭完成任务时,孩子还会帮助其他家庭去完成任务。
除了小游戏,穿插设计在趣味中学习和实践文化遗产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在三星堆遗址举行趣味性科普讲座时,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在文物修复室认真学习修复陶器;学习和动手体验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
这些活动将公众真正引入考古发掘现场,通过动手体验来体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此外,行程中还加入了如参观历史文化名街宽窄巷子、考察杜甫草堂等活动,使得夏令营不仅仅是公众考古之旅,更是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之旅。
生动形象的解说与引导
博物馆讲解永远是文物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根据本次夏令营要参观的几座博物馆的现有资源和设备,经过尝试和试验,发现每20名营员配备一名讲解员时效果最佳。
暑假期间,展馆内人流如织。虽然事先要求营员参观时保持安静,但孩子好动的天性加上家长的管教声,让展馆的氛围立刻变成了游乐园。第一期营员参观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时,30位营员配备了一名讲解员,且未给营员单独配备扩音器。当天的讲解效果并不好。一群7岁至15岁的营员,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更何况在熙熙攘攘的展厅里,想要让他们听取讲解员的声音,更是难上加难。进入博物馆半小时后,原本围绕在讲解员身边的聚拢型队伍慢慢变成了辐射状,孩子们跑来跑去,家长和工作人员劳心劳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之后每一次参观博物馆时都以20人为一组,并给每位营员配备一个耳机讲解器,保证讲解员每下一个指令,孩子们统一完成动作,整个队伍井然有序。一直到最后,营员基本都围绕在讲解员身边,大家听得认真,讲解员也讲得轻松。
从四川博物院,到三星堆博物馆,再到金沙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是活动中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在金沙博物馆的门口,当孩子们见到讲解员时,自觉围拢在讲解员周围,配合讲解员调试耳机,讲解中听得格外认真。这样的讲解使得参观过程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眼睛看器物和遗址,用耳朵听专业讲解,用心感悟考古的最大魅力。
促进公共考古持续发展
近年来,各种教育性的公众考古推广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浮现,“秘境寻踪三星堆”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除少年儿童外,这类活动的策划者还将广大青年群体纳入其中,使其成为公众考古的受益者,同时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考古的成果宣传和普及给公众,用公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这就需要在项目策划时,多体察公众的需要,设计新颖的、公众喜爱的旅游活动。在活动中,工作人员要以生动、形象的解说和引导架起沟通的桥梁,用专业素养和勤恳态度服务于公众,让公众认可和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学成果。
不拘泥于形式的宣传也是其一大亮点。从选拔赛的各地分会场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到海报展板、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通知,再到出团的全程跟踪照相摄像、家长利用微信朋友圈传播即时动态,再到最后的宣传片的完成与推广,这些都是此次亲子夏令营的公众考古传播手段。
人文教育旅游项目虽然能够使公众参与考古成果分享,但离让公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要想使公众考古旅游深入民心,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考古知识,提升其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其自觉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还需要走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