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而有据可查的历史只限定在距今四千年,之前的一千年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由于缺乏考古实据一直广受质疑。位于辽宁、内蒙古、河北三省区交界的牛河梁大型史前祭祀遗址群的出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
“然而,由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漏记与空白,历史考古界对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特殊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郭大顺不无遗憾地指出,“一些有影响的通史性著作中,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这一罕见的考古证据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所提甚少甚至只字不提。”
“由巫而王”“由祀而礼”是中国特色文明起源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文化内涵进行过深刻阐释。
“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牵动亿万人心的学术命题。”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宫福清说,整合国内外相关学术单位的物质和智力资源,进一步深化关于红山文化在中华民族整体性、连续性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价值与深层机制的认识,对红山文化在见证中华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独一无二地位作出权威性的研究与评估,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为此,辽宁师范大学牵手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朝阳市政府、朝阳师专、赤峰学院等,共同组建了红山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红山文化研究院首席专家于建设提出,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不仅突破了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时空上的传统认识,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而且引发了学界对文明要素和标志、文明起源之路和模式等相关问题的热议和讨论。“由巫而王”“由祀而礼”可能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从氏族迈向文明和国家的独特之路。
牛河梁遗址博物馆无真品陈列的现状必须改变
由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具备可与世界诸文明古国著名古迹相媲美的重大学术价值、文物本体和历史环境,早在1995年,国家文物局就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将其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邻近的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捆绑列入再次修订的《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但经过20年的争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仍未进入世界遗产行列。
为此,郭大顺表示非常遗憾,希望辽宁应进一步加强同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其他地区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申遗工作。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从1981年发现以来,一直是国家文物保护的重点。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政府批准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国家先后投资,将穿越遗址核心区的101线9公里国道迁出,在遗址内修建了观光游览环路,在女神庙和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2号地点建设了具备展示功能的保护大棚,在遗址区内建设了博物馆。
“经过十几年的保护与建设,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初具规模。但与其重要地位和名声相比,还不相适应。”郭大顺指出,如作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核心的女神庙,展示过于单调,观众多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之感。为此,他建议增加遗址核心部位特别是女神庙展厅的展示内容与功能,增加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的真品陈列,改变馆陈没有真品的现状。
用最权威的学术成果构建五千年文明的对外话语表达体系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目前辽宁有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师专设立的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和红山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缺少专门研究人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多,对外影响有限。”郭大顺建议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为依托,同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广泛合作,把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办成高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和研究院所的研究基地,培养专门人才,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使红山文化取得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郭大顺说:“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丰富遗存及文化内涵,不仅是研究中华文明史的珍贵资料,而且对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开展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特有优势,从多角度加大宣传力度,让牛河梁告诉世界:中华文明五千年。”(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