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用户名  密码    注册会员 找回密码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拯救濒临消失的楚地千年管陶文化

2015/10/28 9:34:20 点击数:84 【字体: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北蕲春管窑镇,古有“窑州”之称。史料记载,管窑镇制陶始于隋唐,北宋初年初具规模,兴盛于明朝洪武年间,曾有大小窑场近百座,陶制品曾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燃烧千年的窑火,如今却濒临“熄火”的边缘。近期,由湖北省美术学院、武汉美术馆、武汉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带来了他们的研究课题——拯救即将消失的文明。

  近日,记者在管窑镇的环赤西湖的芦窑、管窑、岚头矶等古窑遗址周边,看到一些残存的古陶碎片。

  目前,管窑镇仅剩李家窑、岚头矶等5家窑场。有史记载最早的明洪武二年李家窑厂龙窑,如今已淹没在一片杂草丛中。窑场旁一株600岁的重阳树“陪伴”着管窑起起落落。

  63岁肖春姣是管窑镇唯一健在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管陶刻花”的传承人。她在重阳树下成长,见证了管窑镇制陶业的兴衰。

  11岁时,肖春姣跟着制陶老艺人纪爱琴学习“管陶刻花”。只读过两年书的肖春姣,硬是凭着记忆学会了“喜鹊闹梅”、“鲤鱼穿莲”等涵盖花鸟树木山石等300多个刻花种类。

  纪爱琴老人去世后,肖春姣挑起了振兴“管陶刻花”的大任。20多年间她先后收了5名徒弟,然而随着塑料等制品出现后,制陶业很快就没落了,徒弟们相继离去或转行。当最后一名徒弟离开时,肖春姣的心落入了谷底。

  为阻止制陶技艺的“消亡”,她想尽办法让一对儿女学习陶艺,却被孩子们认为“没有出息”。“我家八代人都从事陶艺制作,到我这一代可能就没人再干这一行了。”她叹着气说。

  今年59岁的肖启高与姐姐肖春姣有着相似的经历。10岁时,他拜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拉丕工艺”传承人李如成为师。两年前,李如成老人去世后,他独自扛起了“陶拉丕工艺”的传承重任。他也曾动员三个孩子学习陶艺,同样遭到拒绝。

  “燃烧了近千年的管窑陶技,现在真的面临消失的危险。”52岁的李善发是岚头矶窑场负责人,他焦虑地说,管窑镇曾有一万多人从事制陶业,现在却不到200人,且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

  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表示,蕲春管窑镇、麻城蔡家山和汉川马口镇,曾并称为楚地三大古陶产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陶产地,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如今,仅有管窑镇制陶业尚在维持,探索拯救管窑镇陶业,对于拯救面临消失的楚地陶艺文化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已有 0 条跟帖(点击查看)
用户名: 注册 字数: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客户服务服务条款人才招聘会员注册站内公告免责声明意见反馈
Copyright© 2011 hnyingxiang.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305号 邮编:450008
电话:0371-86663763 传真:0371-86663763 电子邮件:yxhenan163@163.com
豫ICP备11032303号
51La
视窗
loading...
视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