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用“心”去保护和传承

2015/10/28 9:49:06 点击数: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常州作为一座江南文化古城,历史悠久,遗存丰富。在当前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的征程中,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把历史文化化作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用真心呵护城市记忆

    常州,自古又称龙城,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北枕长江,南衔太湖,拥有3200多年文字记载和2560余年建邑史,是吴文化、齐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素来经济发达、教育兴盛、人文渊薮、底蕴深厚,故有“苏常熟,天下足”之说,“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谓,也有季子“延陵世泽、让国家风”之美德,陆游“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之赞誉,更有“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之精神风骨,其悠久历史文化一直备受尊崇。

    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凝聚。近年来,我们坚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互促共进,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等称号。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彼此不是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更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名城保护好了,更能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竞争力。

    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十分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规划引领,开展文化遗产普查,摸清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家底,构建从历史城区到历史村镇、从空间格局到环境风貌、从古代遗产到近代遗产、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名城保护规划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织好了系统保护一张网;重新挖掘评估常州历史文化的内涵、特色及价值,明确常州古城形制空间格局,严格管控,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和系统展示,大运河(常州城区段)成为常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孟河镇、焦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新增、扩容文保单位155处,历史建筑226处,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充实了文化保护一幅图;完善名城保护组织机构,攻坚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等“八大工程”,建立工作例会、专家咨询、部门会商、督察考核等工作制度,健全目标统一、整体联动、高效运转的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形成了组织保障一盘棋;全市上下凝聚共识、积极参与,成立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等一批常州历史文化研究社团组织,创办十余种地方文史刊物,编写出版近百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著,组织摄制多部文艺精品,开展群众性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实现了全民共护一条心。如今的常州,城市记忆更加清晰,文化传承更加深入。今年6月国务院同意将常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用诚心凝聚文化力量

    历史文化名城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只有不断增强名城保护的责任感使命感,将名城保护工作融入传承生命印记、塑造城市精神、建设美好常州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龙城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力量。

    以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塑造城市品质。一座城市,有历史才有底蕴,有文化才有内涵,有精神才有力量。不管是北京、西安,还是南京、杭州,都是借助历史文化传统来建构其城市精神,从而推动城市发展。常州历史悠久,更应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来建构城市精神,找准城市文脉,以文化之“魂”提升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更应珍视、保护、发展好祖先留下的文明基业,塑造城市特色,形成风貌独具、古色古香、江南水乡的个性韵味;更应注重打造城市精品,让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促进常州城市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品质迈进。

    以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入推动产城融合。历史文化历久弥新,博大精深,能与改革发展互促共进。在当前常州加快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名城保护与产城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富矿”,赋予“沉睡”的文化遗产以新的活力,释放巨大的乘数效益,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丰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撑带动城市转型升级。同时,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与拓展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相结合,让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市民心灵、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具体存在,不断优化生活环境、丰富精神生活,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

    以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促进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优秀历史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厚实根基。对优秀历史文化特别是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应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活化利用、转化创新,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应注重名城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名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固本创新中传承文化基因,把常州建设成为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构建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家园。

    用恒心践行保护承诺

    优秀历史文化是根,是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明基业和文化基因。名城保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项永久的责任。我们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接、保护好先人的文化馈赠,并将它作为留给后人的文化厚礼,推进常州文脉永续传承。

    遵循科学保护理念。永远敬畏、重视、保护、传承城市历史遗存和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坚持科学理念,正确处理好古与今、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强调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做到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防止出现历史建筑或文化遗迹“盆景化”“孤岛化”现象;又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与保护名城整体风貌统一起来,统筹做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最大限度改善民生,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持久生命力。

    健全规划制度体系。名城保护是系统工程,需要不因人事更迭而变易、能管长远保长效的规划和制度体系。一方面,全面梳理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各项规划,加强衔接配套,重点突出三河四城、城河相依的空间格局及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大运河的保护,形成点线面、多层次、全覆盖的保护规划体系,同时强化执行,不搞无原则变通。另一方面,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名城保护立法工作,制定保护条例,严格执法,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名城保护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形象因文化而提升,城市精神因文化而彰显,城市特色因文化而灵动。我们将深入挖掘常州名人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内涵、特色,加强世界遗产大运河(常州城区段)、古城遗址等的保护展示,精心修缮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统筹做好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修缮、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工作,实现名城整体保护与城市文化个性的有机结合,使常州成为城市有品质、历史有传承、文化有个性、发展有潜力、公众有认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完善保护管理机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名城保护是关乎城市每个人的大事。我们将构建“政府领导、部门协调、上下配合”的工作体系,健全名城保护工作机制,强化督察考核;加大投入,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名城保护项目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建设投入机制;加强宣传,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市民代表、广大志愿者的作用,建立名城保护公众参与平台和互动机制,让广大市民共建共享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的丰富价值。

    阎立(作者为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