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元阳哈尼梯田:重要的是让农民留下来种

2014/12/18 15:05:38 点击数: 【字体:

元阳哈尼梯田:重要的是让农民留下来种

在牛倮普村,保留下来成片的蘑菇房。

 

    本报记者 李佳霖 文/图

    编者按:“10年内我国自然村总数减少90万个,传统村落每天消失100个。”著名作家冯骥才保护传统村落的呼声振聋发聩。11月25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994个传统村落列入其中,由此,中国已有2555个村落列入保护名录。为此,我们策划了关于古村落的专题报道,以期将其保护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呈现给大家。

    12月初,云南元阳哈尼梯田迎来了旅游高峰期,然而,家住元阳县牛倮普村的卢贵荣(化名)收割完自家梯田里的作物,却背上行囊,再次踏上了离家的旅途。最近10年,除了春种和秋收,30多岁的他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

    在他的家乡元阳,千百年来,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巧妙利用哀牢山立体的气候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优势,构建起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和谐生态系统,形成了举世闻名的梯田文化景观以及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

    2013年6月,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早在2008年,元阳县政府便与云南世博集团组建了云南世博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设立梯田景区,开发旅游产业,一时间,元阳似乎迎来了新的机遇。

    村落年轻人不到20%

    从昆明坐约7小时的长途汽车到达元阳县新街镇,再从新街镇出发,坐90分钟的汽车,走一段崎岖的山路便到达卢贵荣家所在的牛倮普村。

    作为梯田景区核心区外围的村寨,牛倮普村保留下来成片的当地传统民居蘑菇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仍然延续着原来的生活方式。村内潺潺而过的小溪、干净的石板路、偶尔传来的鸡鸣狗吠声,让人惊为世外桃源。

    然而,这里却不是当地年轻人的“世外桃源”。行走在村寨内,只见在门口织布的阿婆、眯着眼睛抽水烟袋的大爷以及嘻戏的孩子,却难得见一个年轻人。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留下的年轻人不到20%,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照看孩子及种植梯田。

    “1斤红米只能卖2块多钱,红米的产量又不高,每亩大约能产500斤,靠着梯田过日子一年到头也就能赚千把块钱。”卢贵荣说,自己小时候就在梯田里捉鱼、摸泥鳅,对梯田感情很深,现在春种秋收时还会回来,但是平时几乎常年在外打工。

    近几年,到元阳旅游的人逐渐增多,卢贵荣也曾琢磨过留在村里赚钱的办法:开办农家乐,但因游客并不是很多,多数农家乐生意并不理想;到世博公司应聘工作人员,但因岗位有限,每个村子聘上的也就一两个人。在多方权衡之后,他还是选择离开家乡,外出谋生。

    记者走访发现,阿者科村、箐口村等村寨,状况和牛倮普村大致相同。

    “原住民是梯田文化的传承者,要让他们分享梯田开发的利益,才能留住他们。”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朱良文认为。

    大鱼塘村25岁的小刘就是因受益梯田而留住的年轻人。“2008年就不再外出打工,在世博公司当导游了。”在她的观念里,外出有外出的烦忧,“在城里老觉得自己是‘乡巴佬’,现在赚钱虽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想再离开家乡了。”

    这种“留住”在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秘书处处长郑军看来,却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如果依靠旅游吸引年轻人回来,回来的年轻人都去搞旅游而不去种梯田,梯田仍然得不到传承。”郑军担忧。

    日渐减少的蘑菇房

    说起打工,阿者科村的老毛算是其中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他就离开村寨,外出谋生。在捞到第一桶金后,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住了几十年的蘑菇房拆了,建成钢筋混凝土房子。“蘑菇房的居住条件太差,而且修建新房说明家里有钱,在村里是长脸的事。”他嘿嘿笑着,一脸开心地说。

    十几年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把新观念带回家乡,一个个蘑菇房在自发性的拆旧建新中消失了。在阿者科村,放眼望去,近一半的房子都是现代建筑,蘑菇房夹杂其间,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2013年,元阳县启动了“美丽家园”行动。它一方面要求靠近景区的现代房屋外墙刷土黄漆、房顶扣蘑菇顶,恢复蘑菇房样貌,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破败的民居,则鼓励村民按照蘑菇房外观就地重建,并每户给予3万元补贴。这一政策让不少村民动了心,不少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勒紧裤腰带拆旧建新。目前元阳县已有近2000户民居完成了拆除重建,而全县的危旧民居改造将在2020年完成。

    蘑菇房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三层的房屋,顶层贮藏粮食,底层养牲畜,仅第二层供人居住。记者走进牛倮普村的一户农家,屋子仅有一扇小窗,虽然正当中午,屋内却一片昏暗。大约20平方米的屋子,用布帘隔出每个三四平方米的两个小卧室。屋内生着火塘,因通风不畅,散发出呛人的味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尝试过蘑菇房的改造,在他看来,通过技术改造,蘑菇房完全可以适应现代的生活。“关键当地政府、居民、专家都要有足够的耐心。”

    “蘑菇房的现代化改造技术上可以做到,但是推广不出去。一些老住户住了一辈子,认为没必要改造,年轻的则更愿意直接拆了建新房。”郑军在无奈的同时也表达了理解,“房子是居民自己的,他们有权力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而对蘑菇房的全部保存,郑军也有自己的想法。“蘑菇房要不要全部保留?我看未必!历史推进的过程中,民居的建筑形制也在不断变化,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难道一定要让哈尼族住在蘑菇房里吗?”

    要让村民回来,还要愿意种梯田

    蘑菇房的保护,对于元阳是一个挑战,而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周俭看来,更重要的是让村民留在村寨种梯田,梯田文化景观才能永续保存。现在元阳县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能从中受益多少?

    记者了解到,2013年元阳县全年门票收入达841.8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3亿元。今年1月至8月,元阳县门票收入954.68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0.42亿元。

    世博公司董事长唐辉告诉记者,根据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与元阳县政府签订的《关于元阳县“元阳哈尼梯田”项目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书》,每年公司会拿出门票收入的税前10%,用于反哺当地种梯田的老百姓。“公司把钱打给元阳县政府,再由县政府具体分配。”唐辉说。

    然而,在走访中,村民们却无一例外地表示:“没听过这个说法,更别说见到这笔钱。”在箐口村,一位身着当地服装的妇女在制作当地特色小吃米粑粑,供游人品尝。“有重要活动时,我在这儿工作,干一天公司给一天的工钱,平时没有收到与景区相关的其他钱款。”她说。

    钱去哪儿了?元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凤玲给了记者答案。“世博公司每年确实会把这笔钱打给县政府,目前主要用于修公路等景区基础设施的改善。”

    周俭认为,基础设施改善本来就是政府部门应尽的义务,且不论这10%的份额是否合理,这笔钱款就应该专款专用,返还给农民。他说:“土地是国家的,但是梯田和蘑菇房是种梯田的农民的。游客来元阳,主要也是来看这些农民创造的景观,他们才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委员会委员闵庆文看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吸引农民回归农业是哈尼梯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应当引导农民实现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吸引力,让农民回归农业,经营农业。”

    据了解,近年来,元阳县政府在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对于卢贵荣来说,这些目前好像还事不关己。“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能回来。” 看着渐行渐远的家乡,卢贵荣还是表达着对家乡的深情。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12-18)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