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间,湖南桂阳王氏和临武彭氏两份雕版从湖南流落到香港,又从香港辗转来到宁波,其间颠沛流离,坎坷波折,自是难以胜数。它们的经历,恰似一个切片,映射出中国文化跌宕起伏的百年遭遇,让人唏嘘感叹。
家族文化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受重视,家谱在维系人心、联络感情上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受人关注。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素来注重抢救和传承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抢救老家谱,传承新家谱”为工作重点,在家谱的保护征集上不遗余力。
□□ 屠建达
漆黑的表面,已经看不出木质的基本纹理,缝隙间残留的油墨散发出一种古怪的气味,刻画得凹凸不平的表面像是一串神秘的符号,传递着来自历史深处的讯息。很少人有缘看见这种木板,但大部分都应听说过,这就是雕版,与印刷术这门古老技艺联系在一起的历史遗物。
12月7日,133块雕版将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以下简称“天一阁”)展出。它们的原主人是香港大学著名学者郑炜明。如今,郑炜明决定把它们捐出来,保存到天一阁这座赫赫有名的“南国书城”里。
133块雕版从香港归来
郑炜明是我国港澳地区著名学者,原籍鄞县(今属宁波)。他毕业于澳门东亚大学,师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后又长期担任饶宗颐的助手,目前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学术部主任。多年来,他一方面孜孜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方面卓然成家,一方面又致力于中国文物的搜集、保护和传承,颇有建树。
此次捐给天一阁的133块雕版,正是他多年来费尽心力搜集所得。其中包含两份家谱,分别属于湖南桂阳王氏和湖南临武彭氏。
其中属于桂阳王氏的家谱共计109块194面,包括谱序、家训、家规、家礼、五服图、年号表、世系图等,结构较为完整。其中世系图录的编制,糅合欧式、苏式特点,且有所创新,比较有特色。
属于临武彭氏的家谱共计24块43面,仅包括谱序、家约、家礼和世系图录,结构较为简单,采用典型的欧苏谱例编纂,层次分明,便于阅读。
两份家谱雕版的刻制年代不一,其中最早约为清道光年间,距今120多年,最晚则在民国十七年(1928)。它们伴随着整个社会从封建帝制走向共和,是一个以宗族文化为根基的旧时代崩溃的遗物,也是一个新文化萌芽初发、旧传统却仍在维系人心的新时代的见证。
木板上两个湖南家族的故事
家文化几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而生,家谱的历史自然是源远流长。从先秦时代的记录帝王血脉传承的帝纪、世本开始,家谱逐渐由上至下,传入民间。自宋元之后,稍有能力的家族无不修谱制牒。至明清时期,已是堪称家家有谱,族族有牒。因而,传统史家观念里,“国必有史,郡必有志,家必有乘”,家谱与国史、地方志并称,成为中国内涵清晰、体例完备、传承明确的三大史学传统。
然而,传统的宗族意识在“五四”之后逐渐瓦解。在上世纪中叶狂飙突进的激进文化潮流中,家族文化作为落后陈腐的观念备受冲击,大量宗祠或拆或废,无数宗谱被烧,很多家族的历史就此湮没在文化的废墟上。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桂阳王氏和临武彭氏的这两份宗谱雕版侥幸逃脱劫难的命运,背后必然有着极为惊险的故事。今天我们虽然无法探知这些故事的所有细节,但这两份雕版上凝固的两段家族史,依然可以告诉我们一些被以往的历史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
王氏宗谱显示,始迁祖王仁鞠自宋仁宗年间因军职从豫章泰和(今安徽太和县)迁居到湖南桂阳,从此定居。其后代代传承,子孙日渐繁衍,聚居于桂阳、衡阳等地。到民国时,王氏家族已传承了二十三世,出现了不少在地方上颇有影响的人物,如曾先后出任湖南护国军及陆军第四师咨议官、临武县议会议长的王澍人,临武县教育局长的王澍覃等。
彭氏宗谱虽然在人物事迹上记录较为简略,但家训、家约、家礼方面保存得较为完整,其中家约部分对宗族内部事务的管理制度记录极详,家礼部分则按流程详尽地记录了治丧的整个仪式过程,对考察传统习俗和地方文化差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天一阁发起家谱征集活动
在400多年的传承中,天一阁的藏品中虽然以大量海内外罕见的珍稀地方志、登科录著称于世,但所藏家谱也有800多种,其中不少为世所罕见的珍本。如刘宗周所辑的《水澄刘氏家谱》(明刻本)、万斯大纂《濠梁万氏宗谱》(清乾隆刻本)、黄宗羲后裔黄炳垕纂《竹桥黄氏世德传赞》(清光绪刻本)等,极具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
据天一阁资深馆员袁慧统计,天一阁所藏的善本家谱达420多种500余部。其中300种以上是聚居宁波市区和鄞县的氏族家谱,约占总数的75%。除原存的两部《苏氏谱》和《庐陵曾氏家乘》外,其余都是1949年以后续增的。
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鄞县通志馆移交,二是“文革”中抢救所得。鄞县通志馆为编修《鄞县通志》搜集史料,曾收集了一批鄞县当地的家谱,后来这些家谱随机构并入天一阁一起入藏阁内。另外一部分善本家谱,则是邱嗣斌、骆兆平、洪可尧3位天一阁老前辈在动乱年代从废品店、废纸回收站等地方“淘”回来的。
天一阁所藏家谱是窥视历史真相的一扇大门。近代以来,宁波的政治经济领域出过不少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事迹,经过家谱与史志互证,可以破解不少历史的迷思。以宁波为样本,了解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可从家谱入手,从家族入手,得到小而全的观察“切片”。其他诸如近代化工、农业、水利、航运、教育、商贸地方制度之建立,以及越瓷、名酒、海产、饮食、民俗、曲艺等,无一不可在家谱中找到记载。从研究的角度看,这批善本家谱的价值无可估量,且随着岁月推移,将变得越来越珍贵。
近几年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编修家谱再度蔚然成风,由此诞生了一批既尊重传统,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家谱。如近几年藏入天一阁的《埋马罗氏胜山支谱》、《清泉张氏宗谱》、《杏墙陈氏宗谱》、《孟氏宗谱》、《台临杜氏宗谱》、《河南方氏宗谱》、《马联徐氏宗谱》、《暨阳大侣湖袁氏宗谱》等,都堪称现代家谱中的精品。无论其史料价值还是编修手法,都令人称赞。
为推动家谱文化的传承,12月7日,除郑炜明捐赠的家谱雕版外,天一阁还将拿出珍藏的范钦、刘宗周、章学诚、全祖望、孙星衍、蒋介石等名人的家谱一并展出。同时,由当代人编纂的一部分家谱也在展览之列,以此凸显文化传承的延续性。
在筹备展览前后,天一阁发起了“名阁藏家谱,百代传家声”家谱征集活动,诚邀社会各界人士和机构将自己收藏或编修的新旧家谱入藏天一阁,以更好地弘扬家谱文化,传承家族历史。名阁巍巍,矗立千年。届时,天一阁内所藏家谱必将与地方志、登科录一起,成为天一阁又一奇珍,嘉惠后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