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乡村大集与民俗文化

2015/2/28 14:44:47 点击数: 【字体:

乡村大集与民俗文化

第十二届济南年货会上,民俗文化产品受到泉城市民追捧

    王  生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城市居民年集里面找年味

    位于舜耕路南口万寿路上的十六里河大集,一直是济南比较出名的大集。这些年来,随着城建规划的不断扩张,周边已是高楼林立,大集风貌也是一变再变,唯一不变的是大集上热闹红火的景象。每逢一、六,整条万寿路上就热闹非凡。临近春节,大红的春联、灯笼、年画、香烛、干果……集市上充斥着浓浓的年味。

    虽然自己家楼下就是大型超市,李振坤还是坚持每年开车来赶大集,“这里就像是一片净土,告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闲逛在集市上,即使什么也不买,都能感觉到过年的气氛。”20多年过去了,他仍然难以忘记在农村赶年集买包子的情景,“那时候,家里穷,年集上最怕闻到顺着风飘来的包子味。”

    “赶年集才有采购年货的意思,感觉这是真正的为过年做准备。”尽管需要买的东西越来越少,早已搬到济南市高新区的王立新仍然带着孩子来赶年集,“能让孩子感知年味的事情越来越少,我要让儿子记住过年的味道。”

    部分民俗产品在集市上消失

    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日照城关大集,是日照东港区最大的乡村集市。余胜利也跟随这个集市,走过了20多年的春秋,只要开集,他总会驮着自己手工制作的二胡售卖。“眼见着生意一天比一天萧条,十年前,年集的时候,还有不少人买,现在是看的人多,买的少。”

    妻子曾无数次劝他改行卖蔬菜,余胜利不忍心从父辈传下的手艺失传。“父亲算是手艺人,制作的二胡也颇受欢迎,我从小跟着他赶集,后来,跟着父亲学做二胡。”

    “现在年轻人会玩二胡的越来越少了,儿子虽然喜欢,但为了营生,也改行了。”余胜利摇摇头,十天半个月才能做一把二胡,“年轻人坐不住,没那个耐心。”

    远在日照莒县的史龙江与老余有着相同的经历,过门笺子是我国传统剪纸艺术中的一个艺术品类,春节贴过门笺是莒县流传久远的古老习俗。然而随着机械化发展,手工过门笺子在农村年集上难觅影踪,慢慢消失。

    农村集市给城镇化让路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青岛流亭大集属乡间十二市集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时至年关,流亭大集集集爆满,各类摊位多达3000余个,方圆几里人山人海。

    乡村集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农民的主要购物渠道,现如今,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像流亭大集这样,历经岁月变迁,依然存在的大集越来越少。

    在山东,立集对一个村来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般要请各地马戏团来村上连演七天,卖包子的、卖水果的……甚至其他镇上的商贩都会来这儿赶集,谓之“赶庙会”,但现在,不少大集已无声无息地消失。

    不少从农村出来并定居城市的人开始担心,身边的大集会不会因为跟不上环境变迁被慢慢淘汰?在黄岛区的辛安大集就因腾地方盖楼而一搬再搬。

    保护集市留住乡村记忆

    “奶奶,快来看,这是用橡皮泥做的兔子吗?真好看,我想买一个。”5岁的莹莹指着年货会展摊上一只栩栩如生的兔子嚷嚷着,年轻的面塑师傅王亿强满脸笑容地告诉她:“这不是用橡皮泥做的,而是用面做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叫面塑,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发生在第十二届济南年货会上的一幕,吸引莹莹的不只是那些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还有泥塑、剪纸、糖人等多种传统手工艺,看得莹莹目不暇接。

    “剪纸、布艺、烫画等民俗文化产品不仅让年货会充满趣味,也为集市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出路。”青岛市社科院研究院的马庚存认为,集市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自己的民俗特色,尽量保留一些民俗的东西,“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乡村记忆为代价,乡村大集也是一个村庄最珍贵的记忆之一,保留一些当地的民俗就是保护乡音,留住乡愁,那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