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印象关注 >> 浏览文章

莫奈与晚期系列画

2014/11/10 15:43:32 点击数: 【字体:


莫奈与晚期系列画

莫奈晚期作品《干草垛》

    在19世纪80年代里,莫奈的艺术手法从绘画的客观性发展到主观性。一直以来,他的兴趣点都在于描绘他看到的世界,而非他知道的世界。但是从19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他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个人对于现实的洞察,想必是要告知观者可知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的表象既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如光线和大气,也取决于观者的感知能力。

    这一点在他19世纪90年代的几组系列画里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呈现了同一表现对象——干草堆、卢昂大教堂、河畔的白杨树——在一天里的不同时刻、不同的季节,以及不同的天气里的样子。这些系列画和他19世纪70年代及19世纪80年代所作的那些经常变换视点和视角的画不同。在那些早期系列画里,观者被带入一段参观圣拉扎尔车站或者诺曼底海岸的旅程,在晚期系列画里,观者被要求坐着不动、安静地观察光线和大气不断变化的效果在一个简单形状上所引发的巨大变化。

    《干草垛》(Haystack)系列最先诞生。这近30幅画完成于莫奈位于吉维尼(Giverny)的屋外。吉维尼这个小镇离巴黎不远,莫奈1883年搬到了那里。从1890年开始,莫奈在这个系列上花了近两年的时间。1891年5月,他的画商杜兰-鲁埃在画廊里展出了其中的15幅。这在当时是一件空前的事件,不仅仅因为个展在那时还很罕见,还因为画作主题是如此的简单和单一。对于习惯了沙龙和当时其他展览上大杂烩式多样性的大众来说,这个展览一定看起来颇有极简主义之风。确实,按照它们在杜兰-鲁埃画廊里的陈列,这些画不再是需要个别关注的一件件独立作品。它们成为了一种装饰,用变化的颜色和质感为墙面增彩。这种着重形式和质地、弱化内容和意义的做法代表了绘画艺术领域的一个重大转折,为20世纪的非具象艺术铺设了道路。

    在1890年,还没有发展到那么远。在莫奈的画里,干草垛还是清晰可辨。用来表征乡村繁荣的干草垛是巴比松画派里常常出现的主题,莫奈本人早先也画过它们。1890年他选择它们也许是因为其简单的外形,适合用来描绘阳光、雾气、雨、雪、黎明、黄昏等各种效果。《干草垛》系列画尽管表现对象相同,差别却可以很大。每幅画都描绘了一个圆锥形的干草堆,矗立在树木环绕的田野里,但是两幅画的色彩和笔触却各有特色。其中一幅,在白雪覆盖的田野里的干草堆,由粗壮、厚实的画笔完成,用色基本是冷色——蓝色、蓝绿色、白色——与草堆底部以及地上的一点红色相抵。另一幅里,干草堆被画成橙色和蓝紫色,背景不是很明确,由密集、短小的粉色、橙色、黄色、蓝紫色的笔触构成。这幅画的副标题《薄雾中的太阳》(Sun in the Mist)指出了自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效果,光和大气合力让一番平常景象充满了诗意。虽然两幅画都基于实际观察,艺术家却不只是像以前那样记录下他对色彩的感觉。在这些画里,他尝试强化他的感觉,把它们浓缩成少数几个主要的颜色。同时,莫奈也更加感兴趣于画作的审美层面,而非其纪实层面。他之前随意的笔触由对画面更加有规则的处理取代,不同的表面(地面、天空、山峰、草堆)由不同的颜料质感来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从这时候开始,莫奈越来越喜欢在画室内完成作品,用更多时间达到理想的色彩和质感效果。

    莫奈的晚期系列画有时被比作同一主旋律在不同的变奏里重复出现的音乐作品。就像一个作曲家可以在变奏里改变基调、拍子、节奏和力度,莫奈在他以干草垛为主题的不同版本的画作里,变换着颜色、笔触和质感。艺术家对于绘画和音乐相似性的兴趣也许来源于他和在英国发展的美裔画家詹姆斯·阿博特·麦克尼尔·惠斯勒的友谊。惠斯勒对这两种艺术形式间的共通之处十分着迷,所以他常常用音乐命名自己的画。

    曲培醇(摘自《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荷]曲培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丁宁 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4-11-10)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